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我注視/監視的奇觀:1840-1880年間法國攝影師自拍像(2010) 簡伯如; CHIEN, PO-JU本文旨在透過1840~1880年間法國攝影師自拍像,探究其個人再現與攝影實踐,以及他們如何藉此與社會溝通,形塑其身分認同。鑑於過去早期自拍像研究受限於作者論觀點,側重影像的技術革新與形式美感,忽略攝影的媒體本質,及其獨特的觀看機制和接受脈絡如何對影像製作與符號指涉發揮作用。本文將結合後結構主義和視覺文化觀點,透過社會學式的歷史考察與文獻分析,重構早期攝影師紛雜、多變的社會身分,突顯其在現實與再現、社會與自我認同之間的衝突與相應,為面貌殊異的早期自拍像提出一套建立在攝影初始,正反論述交織、彼此對話的詮釋架構,主要是在:技術/藝術、公/私、職業/業餘、意欲/意外等四個端點之間相互擺盪、滑移,形成一充滿張力的多重論述網絡。 第一章以Félix Nadar等博學攝影家為例,闡述早期攝影在技術與藝術上的交會。攝影雖因機械複製性與藝術對抗,卻也為科學家和藝術家建立新的合作關係,使肖像意涵與再現模式重獲省視、發生轉變,傳統肖像語彙的借用,為早期攝影師在布爾喬亞與波西米亞文化品味之爭中尋得雙贏可能。第二章以Hippolyte Bayard、Victor Hugo、Castiglione女伯爵為例,說明系列自拍像成為早期攝影者施展權利、主張自我的媒介,攝影加速個人意識的傳播,公與私領域的界線重新分野,自拍像由公眾形象的塑造過渡到私密性的揭露,展現變換自如、奇觀化的自我扮演。第三章對照商業攝影師Disdéri和業餘攝影家Olympe Aguado,呈顯早期攝影者社會角色和攝影實踐的多元與流動性。當時自拍像雖不乏新意,然在商業實用取向下難逃單調重複,又以名片卡肖像最能體現早期攝影師發達之夢下的取捨。第四章以達蓋爾版和現存少數意外影像為例,闡述早期攝影混雜真實與幻覺、自然與人造的對立概念。攝影兼具現實自身與其再現的媒材屬性,模糊了西方自來以圖像作為真實之鏡的再現框架。框架破除的意外影像在19世紀末遂成一大眾娛樂,影像透過現實的擷取向觀者提出意義,自拍像不再受過去單一、靜態、內聚的景框所限,開始朝向多元、動態、外推的界外之域,突顯影像作為現實切片的無盡連續和意義的開敞性。 早期自拍像投射出多重、矛盾的分裂主體,19世紀下半葉人們雖主張是獨立個體,實受社會框架定義,其自我再現看似複多,實則單一。攝影師轉從影像框架觀看自身,從而衍生無數我的分身,攝影造就複多卻類型化的百變自我,亦應合片段、偶然、瞬時即逝的現代美學觀。早期自拍像無異是攝影、自我、現代性等三個論述軸線交集於西方現代晚期的有力論域。Item 透視性病態.創傷型經驗 -張簡禾鈺創作論述(2012) 張簡禾鈺; Chang Chien Ho-Yu本文整體架構由環境與個人之關係性為旁引,創傷經驗為開端,觀察自身的 心理層層變化為主軸,而主體發產出一脈的系列創作為結論,中間經由步步自述 性的體悟,與和周遭社會之圍限來引導整篇文章之框架與築基,構成連續性的創 作發展和己身之精神變異紀錄與發聲,從而找到自己對於現在時空下的觀察方式 和未來方向。 人生之路途究竟該怎麼走?人生之價值究竟位於何處?人生的阻礙又該怎 麼排除?而人對於外界和自己又該以什麼態度去看待?每個生活在這世界上的 人都會有這些問題,無論其職業為何,年齡多少,皆會面臨到種種關鍵時期的跨 越,於此,創作論文便是自己之紀錄、問答與指引,尋尋覓覓與重複推演之間, 即是在剖析自我,解除疑惑;從檢視自己昏暗不明的狀態、環境給予的限制、自 己之壓抑、由內發出破碎之傷口,到最後的建構自我,暗示周遭與人之矛盾關聯 性;並且於之發現到繁華之下的虛無、不穩定性和人生之本質為悲劇的展演,從 而追尋出一己的觀察面向與朝社會對話之契機。 建構自己之主體性之後,探索到現代人於此環境之心理狀況,發展出「透視 性的病態」概念去對虛假之現象批判或描述,層層解剖個體與外界產生互動之後 的精神狀況,且由之組構創作思維,進而闡釋作者省察自身與環境、環境與大眾 彼此抑制下陸續牽引出的精神創傷和心理效應;進而將其演繹至作者之作品創作, 以「透視性的病態」創作概念為圭臬,「重構與破壞」為創作模式,堆疊出如圖 像穿透、符號並置與消融擠身主觀性等方法,組架一系列的作品與論述角度,替 創作者自身說故事和多面向地認識世界。Item 解構認同的研究── 從文化消費探究美學之用 (1990~迄今)(2008) 林雪貞; Hsheh Chen Lin「認同」是當前台灣主要關懷的文化議題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議題。九○年代後,認同議題與歐美美學理論的發展主軸幾乎是重疊並進的,僅管其中政治因素,在台灣社會的獨佔性,對影響美學實踐上的重要性,大大不同於西方社會中,「象徵」、「文化」(含宗教)與「政治」三個因素的先後排序。不過這個排序在西方也正快速轉變中,政治因素逐漸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相對地,台灣此刻正努力從「政治社會」邁向「文化社會」,所以「文化政治」理論的探勘,不僅是觀察台灣美學理論發展的一扇視窗,而且具有政治實踐與美學實踐交界層面上的雙重意義。西方近現代美學研究,向來具有歷史,而且擁有豐富的學術成果;晚近「認同」議題更躍升為顯學,特別是其相關的批判論述,更值得吾人引為反思借鏡。承此,本文的研究,就是希望能藉著一窺西方美學思辯與實踐經驗的堂奧,與台灣社會發展,相互印證。而立足「文化消費」的高點鳥瞰,足以讓我們清楚瞭望這一片遼闊的美學領域。最終,我們得到一個走向「差異化」的歷史邏輯和「差異化」的文化政治之下的合法化趨勢,在趨向全球化的今日,或可提供我們對未來解決認同問題,一個創造性思維之方案。Item 想像的共同體:島嶼未來─黃旭辰繪畫創作論述(2015) 黃旭辰; Huang, Syu-Chen本研究以「主體意識」及「認同」兩條軸線為探討方向,試圖在平面繪畫之媒介描繪、刻畫自我想像的台灣主體樣貌,並透過視覺文化及後殖民理論加以詮釋、論述,目的在反思後殖民情境下的台灣主體性,以及在歷史脈絡以及集體記憶的爬梳當中尋找島嶼未來共同之想像─想像的共同體。 無論從政治或是藝術發展的脈絡來看,台灣始終深受多方外來文化的牽引與制約,然而主體性的呈現,必須回到在地文化及其認同之上才得以進行。台灣歷經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夾雜在各方文化霸權之凝視,觀看台灣近四百年來的歷史,可以詮釋為「持續遭外來政權殖民統治」的一部殖民史,而在社會及政治不確定性的焦慮中,反映台灣在去中心及認同矛盾的集體意識,因此今日處在後殖民狀態的台灣,在「認同」與「主體性」的建構即深具意義,筆者盼透過創作實踐,藉以油畫媒介表現水墨山水畫風格,在貓熊、台灣黑熊擬人化的角色扮演圖像以及風景背後的文化表徵中描繪出台灣主體樣貌,並在文化政治學等理論之梳理、歷史脈絡與集體記憶的情境之下點出台灣主體性的困境,或針對今日政治時局展開批判;或畫出島嶼人民對於未來及共同體的想像,成為未來命運的見證者、書寫者、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