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自我注視/監視的奇觀:1840-1880年間法國攝影師自拍像
    (2010) 簡伯如; CHIEN, PO-JU
    本文旨在透過1840~1880年間法國攝影師自拍像,探究其個人再現與攝影實踐,以及他們如何藉此與社會溝通,形塑其身分認同。鑑於過去早期自拍像研究受限於作者論觀點,側重影像的技術革新與形式美感,忽略攝影的媒體本質,及其獨特的觀看機制和接受脈絡如何對影像製作與符號指涉發揮作用。本文將結合後結構主義和視覺文化觀點,透過社會學式的歷史考察與文獻分析,重構早期攝影師紛雜、多變的社會身分,突顯其在現實與再現、社會與自我認同之間的衝突與相應,為面貌殊異的早期自拍像提出一套建立在攝影初始,正反論述交織、彼此對話的詮釋架構,主要是在:技術/藝術、公/私、職業/業餘、意欲/意外等四個端點之間相互擺盪、滑移,形成一充滿張力的多重論述網絡。 第一章以Félix Nadar等博學攝影家為例,闡述早期攝影在技術與藝術上的交會。攝影雖因機械複製性與藝術對抗,卻也為科學家和藝術家建立新的合作關係,使肖像意涵與再現模式重獲省視、發生轉變,傳統肖像語彙的借用,為早期攝影師在布爾喬亞與波西米亞文化品味之爭中尋得雙贏可能。第二章以Hippolyte Bayard、Victor Hugo、Castiglione女伯爵為例,說明系列自拍像成為早期攝影者施展權利、主張自我的媒介,攝影加速個人意識的傳播,公與私領域的界線重新分野,自拍像由公眾形象的塑造過渡到私密性的揭露,展現變換自如、奇觀化的自我扮演。第三章對照商業攝影師Disdéri和業餘攝影家Olympe Aguado,呈顯早期攝影者社會角色和攝影實踐的多元與流動性。當時自拍像雖不乏新意,然在商業實用取向下難逃單調重複,又以名片卡肖像最能體現早期攝影師發達之夢下的取捨。第四章以達蓋爾版和現存少數意外影像為例,闡述早期攝影混雜真實與幻覺、自然與人造的對立概念。攝影兼具現實自身與其再現的媒材屬性,模糊了西方自來以圖像作為真實之鏡的再現框架。框架破除的意外影像在19世紀末遂成一大眾娛樂,影像透過現實的擷取向觀者提出意義,自拍像不再受過去單一、靜態、內聚的景框所限,開始朝向多元、動態、外推的界外之域,突顯影像作為現實切片的無盡連續和意義的開敞性。 早期自拍像投射出多重、矛盾的分裂主體,19世紀下半葉人們雖主張是獨立個體,實受社會框架定義,其自我再現看似複多,實則單一。攝影師轉從影像框架觀看自身,從而衍生無數我的分身,攝影造就複多卻類型化的百變自我,亦應合片段、偶然、瞬時即逝的現代美學觀。早期自拍像無異是攝影、自我、現代性等三個論述軸線交集於西方現代晚期的有力論域。
  • Item
    他者的凝視—吳惠淳水墨創作論述
    (2014) 吳惠淳; Wu Hui-Chun
    本文從現代社會中人類普遍的自我認同感破碎、對自我存在價值有所質疑著手,探討在此種技術化社會所產生的人際疏離、自我價值感模糊、自身定位不明……等,人如何反抗此情境之壓力,並試圖覺知,重新建構自我的面貌,並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透過學理根據釐清主體與他者之關係,藉由他者的第三者之眼光重構自我概念。而「他者的凝視」中的「他者」意指自我意識中的掌控機制,可以設想、思考自己的思想之機制,因此「他者」也是經由個體想像而產生的客體,藉由自我意識的內部分裂而造成的多重角色、扮演,(想像)站在不同的角度觀看、重審以及覺醒自我。 而在創作思維轉向藝術的表現手法,是以單一「狗」的圖像作為主體,經由對「狗」圖像的凝視與映照,而產生與筆者自身的背景、記憶、懷舊、潛意識、心境……等之對照,而對照的方式是以「鏡像」為實踐的手法。 以「鏡像」作為實際創作的方法,透過「形象的塑造—映照」與「絹本的圖層、蕾絲的穿梭」,實踐本計劃之「主體與分身的具象化」、「以虛見實的空間特性」及「鏡像的想像」的目的。
  • Item
    圖像凝視還原再造-廖三博水墨創作意符探討
    (2011) 廖三博; Liao Sna-Bor
    本研究從人與物的本質面出發,探討當代人與物還原後之再造意義,試圖將現代人不欲人知或訴苦無門的一面,藉以圖像傳達出來,並跨越純繪畫領域,以哲學中的存在意義與自我主體內心感受切入,解析現代人之無奈、矛盾、慾望等心理,從而尋求更多元性的創作方向。 於是筆者從物的本源面去探究造物者賦予它應有本質為何?是當今我們所見那樣嗎?如自然界的食物鍊是自然生成的,還是偶然便如此。而人類的本質面為何?人性本源是如何等?這些問題固然深奧,但是卻是有跡可尋的,故人們不應被現有的任何表象所隱翳,應是要能有窮本探源之精神,還原事物之真理方是。 筆者之創作,運用的是對圖像凝視後,藉由水墨以隱喻方式表達人因人云亦云的宗教信仰與喜好安全式的結構生活,這些皆是無自我與無存在之意義,也藉由此對自己繪畫創作方向之參考與借鑒。
  • Item
    髮魅:迷惘與糾結意識-謝華庭彩墨創作論述
    (2017) 謝華庭; Hsieh, Hua-Ting
    頭髮不僅可以代表一個人外在的美,它又含有「三千煩惱絲」的意味。是身分地位的象徵、年齡的象徵,也是留住記憶傳遞情感的象徵。「頭髮」常被視為女性「美」與「生命」的象徵,藉由髮來傳情,以歌誦頭髮為題材的無論是小說、詩歌、戲劇、繪畫和音樂等,均以「長髮為君留」為題材創造出感人的愛情故事。文中針對內容著重在藉由發揮頭髮的特性,試圖創造出新的思維,探討現代都市的情境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工作「壓力」與「衝突」,在心靈的思維分析、探索內心的糾結意識探尋自我的生命的價值。本文研究目的有二 一、 透過工筆的筆法線條表現細膩的情懷,引起觀者在觀看作品時引起的共鳴。 二、透過視覺效果結合生活經驗,表達對歲月快速消失的無奈與多元特質。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Sigmund 1856~1939),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和精神分析學院的創始人,在心理分析的說法中曾表示人所經驗意識以外的潛意識影響著生活中的我們,意味著它干預著我們每時每刻,也反映一個人的心理與慾望,然而自己又不察覺它的存在。1 筆者藉由「髮絲」為創作主題來探尋生命的價值及一種內心探討,尋找自我。透過文獻作品分析,採取理論分析法、研究觀察法、創作作品表現法作為創作的學理基礎進行探討,將相關理論學、美學、心理學分析歸納研究,然筆者透過作品表現將自己想法表達出來,期許自己獨特的語言能和觀者引起共鳴與回應。 關鍵字:自我、潛意識、糾結、工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