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日治時期城市公園圖像研究
    (2009) 黃采瀅
    日治時期城市公園的圖像偶爾在期刊、論文中被提及、被研究,其討論與研究內容始終將公園圖像附屬於城市空間構成的元素之一,簡略提到;尚未有研究是對公園圖像做完整的探討,因而公園圖像背後的意義常是隱而未見的。本研究將著眼於這些被忽略的日治城市公園圖像。 在日治時期城市公園圖像裡,有著各式各樣的構成元素-植物、建築物、神社、塑像、廣播塔、動物園等,在日人的規劃之下,穿梭於公園的人們開始散步、做體操、聽音樂會、運動、騎自行車、參加博覽會等,如此充滿休憩空間的公園由殖民者引入後,各種象徵現代文明的活動出現在公園,這樣的圖像經由畫家汲取入畫表徵意涵是什麼?公園圖像還結合了其他元素轉換成了郵戳、車站紀念戳、海報一再的出現,公園不再只是眼見中詩化的公園。以上都是研究本文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首先建構出臺灣城市公園與殖民之間的關係,與發展的歷程。其次透過當時美術史發展脈絡與社會狀況來認識公園畫作的背景,以此為基礎,來解析日治時期城市公園圖像的表徵意義與圖像隱含的社會意涵。本研究大致獲得以下結論: 一、日治時期臺灣畫家承接日本移植而來的新觀看方式對公園進行寫生。 二、公園畫作中臺灣的熱帶植物,經由殖民者的認同,由自然物轉化成了文化象徵的符碼,反映出臺灣人不自覺地透過日本的眼睛來觀看臺灣。 三、透過圖像分析得知,作為現代化下的公園,可視為展示供公權力的場域。 四、日本藉由城市公園的植入也一併移殖現代的文明生活,彰顯了殖民母國馴化的過程。 公園圖像其生產過程與社會環境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關係。仔細推敲驗證的同時,許多細微卻又相當深刻的痕跡一一呈現。透過日治城市公園圖像研究希望能引發大家對公園圖像的關注。 關鍵詞:殖民地、現代性、文化移植、文明表徵、權力
  • Item
    社會權力中的灰色世界--高甄斈墨彩創作論述
    (2016) 高甄斈; Kao, Jen-Shyue
    本創作研究從社會現象的觀察出發,探討社會中的人在權力之下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中,以「當下存在的『真實』」、「虛擬的權利」、「輪迴中的矛盾」三節呈現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權力轉換關係,而所選擇的創作圖像,在此有了對應的文化背景。第三章將壓迫與被壓迫的現實、真實與非真實的世界,以壓縮的灰暗意識來呈現,也就是說,透過「泡沫化的未來」描述年輕世代存在的焦慮感,在「真實與非真實的灰色世界」表現真實之中的虛假、虛假之中的真實,最後於「灰色劇場的意識轉變」中,用作品系譜呈現此一現象所凝聚的灰暗意識,以及灰暗意識的轉變方式。 在第四章,權力的壓迫和被壓迫所引起的世代衝突,以孔雀的多重擬仿重新詮釋,因此,孔雀與創作者之間的形象幻想,讓圖像的權力意識開始轉變,重新建構「真實」的世界。創作模式方面,「碎形」的循環,將圖像、權力意識的「輪迴」空缺,以新的方式替補,創作方法上,覆貼及金屬性材料的多重運用,使光線帶來的不穩定性色彩,在圖像的幻化以及材料的層層遮掩中,艷麗地架構現實與非現實的空間,讓人沉浸在謎語般的幻境。 於此,本研究以孔雀圖像為創作主體,探討社會權力關係與個人的生存狀態,關注社會權力的階層關係,鎖定筆者的矛盾心理,面對世代差異帶來的爭論現象,試圖從自身的曖昧處境,揭開可能的自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