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Floating 浮世意象:氣球造形意象分析應用於海報設計創作之研究(2014) 李侑儒; Lee Yu-Ru本創作研究以社會新聞事件為引,試圖以海報創作的形式呈現現代人面臨的各種攸關生存的面向,創作主題將從三個方向進行,分別為「經濟」、「性別」、「飲食安全」。從有感於民生用品上漲的事件,到跟任何民生消費有關的議題,進而試圖理解人們面對當今物質生活下的角色立場,以及經濟環境的脈動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影響。藉由探討人民在整體世界經濟體制之中,如何被操控與影響,卻又不得不面對基本的生存、消費的問題,反思與建構出對於生活消費、經濟議題的創作思維。「性別議題」來自於女性作為被觀看的對象的觀點,受制於性別的意識形態的社會立場。在當今的社會風氣與媒體文化中,刻意強調女性的身體,並放大檢視女幸身體,反而忽略個人的整體特質,「事業線」的詞彙出現便是明顯的例子。透過以上觀點,進而試圖理解女性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為何,女性主義與性別不平等的問題有什麼衝突,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也許這是整個性別發展脈絡之下在當代所產生的面貌,女性作為被觀看的角色有何先例以及當代的意義,試圖透過創作呈現出個人的理解與詮釋。最後一個是食品安全的議題,「食安」在2013年成為消費新聞的重要項目,人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面臨了前所未見的問題,這個幾乎逼近到人類生存的底線,以當前所發生的事件作為核心概念,進而建構出對於飲食安全的詮釋方式與概念。最後,透過探討三個面向的議題,引導出「浮世」的核心概念,透過海報的形式呈現,同時加以整理海報的歷史文化背景,對於視覺載體進一步的瞭解與剖析,作為整體系列創作呈現的主要方式。 符號學為這一個創作分析的基礎理論,透過符號學,進行作品視覺符號的探討與整理。而在這一系列創作的視覺呈現中,「氣球」成為了「浮世」概念的主體,而氣球如何結合各個主題以傳達出每個議題的內涵,也是透過符號學的方式分析。並試圖將「氣球」作為這一系列統一的視覺元素,透過不同的主題,發展出氣球不同的應用模式。整體的研究方向期望透過文獻的分析與整理,試圖勾勒對於現世人類生存議題的大輪廓,透過海報的呈現方式,將「氣球」與三個主要議題概念的結合,進而捕捉「浮世意象」的概念與內涵。Item 條碼意象之隱喻海報創作研究論述(2011) 黃貴晶條碼這個圖像符號已經進入了人類集體的視覺語彙,它們能立即被閱讀者辨認出來,它們已是一種辨認符號,如何能將條碼意象更多元的呈現將其本身的意涵放在海報設計或其他的呈現中?條碼的沿革及特性及隱喻與修辭學及符號學的關係學理的探討中,來談論符號的象徵意涵,本創作研究透過多空間模式的隱喻概念合成理論來分析,先將海報中的符號圖像依皮爾斯的圖像、指示、象徵三模式來區分,再依概念合成理論將圖像意涵分為第一輸入空間及第二輸入空間,並提出類空間概念融合後提出完整的合成概念。透過許多的隱喻海報分析歸類,將其媒體特性表現手法做一篇篇的實例分析,而得到隱喻海報在呈現時的優缺點及歸納出條碼海報在實際運用上的例子及呈現出來的優缺點整理。本創作研究創作理念及海報設計分為四大主題:(一)永續環境、(二)物種保育、(三)消費生態及(四)現代消費文化其共同意念「正視地球危機,省思消費意識」來做為此次條碼意象之隱喻海報的創作主要概念,並透過圖像高反差及影像合成表現風格來強化及統一視覺風格。海報設計的創作手法極為多元,在世界經濟流通的社會裡,多角度、跨國際及重視環保的議題藉由海報的藝術化手法來提醒人們重視當下的生活議題。只有圖像訊息可以打破各國的藩籬、語言及文字,將直接的圖像、強烈的隱喻象徵及無所不在的條碼結合成為新的視覺藝術。Item 國際海報設計競賽運作模式研究-以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為例(2009) 范玲玲; Ling-Ling Fan本研究探討國際海報設計競賽之運作模式,以系統方式依各相關因素探討其影響性。再藉此研究結果提供未來「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或相似活動執行規劃之策略及辦理方式參考,以期能使辦理更具國際一致性與提高其執行之效益。 研究首先進行國際知名海報設計競賽之次級、初級資料收集,整理歸納辦理背景、方式、規章及現況,再藉由個案及專家訪談了解其組織架構及運作模式,細節包括辦理架構、評選運作機制、流程、推廣與後續運用等。 為有效探討「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之運作模式,特別引用企業效益3P理論,即整體效益(Performance)= 經營與人員能力(People)x規則與管理流程(Process)x應用工具與電腦系統(Program),作為本研究的分析模型。試圖由現有運作架構與相似競賽的執行比較中,找出不足或會面對的重要事項,以作為規劃辦理、改善及修正的依據,以促進相關活動辦理效益的提升。本研究發現,國際海報設計競賽活動中有一些共通現象及要點,狀況如下: 1.在經營與人員能力方面 國際海報設計競賽主辦單位多屬文化及推廣性質組織,經費來源主要為政府補助或贊助,自主營運「商業」組織徵件以綜合類別為主,海報設計僅為其中一項;競賽大多申請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認可,評審邀請領域跨國且具國際知名度專家擔任;舉辦目的為國際交流、促進產業發展、提升人員能量及推廣設計、藝術和文化;常設組織委員會及執行團隊,以作為競賽策略規劃與擬定、國際評審推薦及邀約。 2.在規則與管理流程方面 依主辦單位與舉辦目的不同,競賽主題類別集中為社會/環境議題、文化藝術、商業類或不限。多數不限參賽資格、以創作結果作評審依據;作品多有年份限制、部份單位有件數限制;評審標準多為簡述,採二審制;研究發現參賽國與總件數呈現相關性,而得獎率高低對收件數多寡相關性不明顯。 3.在應用工具與電腦系統方面 競賽知名度及得獎殊榮是參賽重要誘因;多數競賽為政府或是文化單位舉辦,不須繳交報名費,而商業組織辦理之競賽則收取報名費;廣宣主要藉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Rene Wanner's Poster Page網站及主辦單位資料庫推廣,或與國家性設計組織策略聯盟促進;研究發現獎金高低對收件數增減未呈現顯著關連性,國際競賽吸引參賽的誘因包括博物館作品典藏、辦理展覽、頒獎典禮、線上展覽及提供獎項標章;多數主辦單位在得獎作品有專門典藏(如博物館、美術館)及展覽;另商業類及墨西哥海報雙年展報名作業採用網路應用系統。 依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在亞洲規模僅次於日本富山國際海報設計三年展,辦理3年已與國際相關性競賽規模相當,同時也是目前台灣唯一有延續性、專業人士參與之國際競賽,在促進我國設計的國際交流及知名度方面已具作為平台的條件,為促進執行力效益提升,建議創意執行如下: 1.在經營與人員能力創意建議 品牌經營、建立競賽特色、引進贊助機制、永續發展;朝商業性綜合設計類發展,逐步採報名者付費方式運作;建立常設執行推廣機構及組織委員會,以加強策略規劃能力,健全機制,使執行系統化、效益;繼續申請Icograda認可,加强與其他國家協會合作支持辦理。 2.在規則與管理流程創意建議 定位專業海報競賽、2年辦理1次,不限參賽資格、件數,但限為3年內、印刷作品;主題類別訂定為商業及推廣用途(含社會關懷議題)二類;建議評審流程分為二階三審制:第一階段資格審:由執行單位及國內專家審查,以節省評審時間。第二階段初審:國際與國內評審擔任,選出入圍或可作為展覽作品,可供立即辦理展覽和頒獎典禮。複審:可與初審同一批評審擔任,隔日或另評選出獲獎作品;未來朝增加參賽國努力,而獲獎比率建議調為10%-15%。 3.在應用工具與電腦系統創意建議 尋求專責單位典藏(如博物館、美術館)及安排常設展覽,以累積重要的文化資產及供後續研究;若難有實體單位典藏,則建置數位博物館及專門網站、資訊平台,以數位典藏競賽作品及規劃多元應用、交流及展示;建議採多項獎金以取代高額獎金,加強廣宣以提升知名度;建置競賽資訊(資料庫)作業、知識平台,導入線上報名管理、條碼(Barcode)系统,將報名、交件、收件整理、評審、公告及進度查詢、通報作業數位化,以提升效能、精進作業;規劃配套及加值措施,商品(如專刋、筆記本)開發等。 以上研究共通現象及創意建議將可作為未來繼續執行「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及相關競賽推動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