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回憶的迷走街–懷舊表現手法應用於圖畫書創作研究(2011) 林昭緯; Lin,Chao-Wei兒童圖畫書是一種多元且豐富的媒材,只要能溫和的吸收、咀嚼和反芻,就能當作學習的催化劑,成為和世界接軌的跳板,每一本傑出的圖畫書,都是一座兒童由自我到他人甚至到世界的最佳橋樑。台灣地理位置特殊,身處於複雜的殖民歷史和深遠的中華傳統影響,文化日趨複雜,但台灣所謂的「獨特性」相對薄弱,近年來世界觀普及,國與國的距離拉近,在地文化保存和發展漸受重視,只有保存差異性,才能不被世界的洪流所吞沒,而文化保存方式之一,就是藝術品的創作,本研究的重點即是「懷舊圖畫書」。 懷舊(Nostalgia)是一種受情感、時間、地點、文化、歷史背景等影響的構成物,不僅是情感的表現,也是一種現代創作形式,每個人都有懷舊情緒,即使沒有親身體驗過舊時代,但透過物品和影像刺激,甚至口述過程,對過去時光產生一種憧憬。圖畫書也是如此,無論故事或畫風,描述童年時代所擁有的夢幻時刻,即使是成年人也能有所共鳴,懷舊圖畫書更是引起懷舊情緒獨特種類。以描繪台灣文化為手段,建立獨有語言,創造國人共同記憶,相信能凝聚向心力,是一個非常適合台灣圖畫書創作的指標。 第一部份為前言,闡述創作動機及研究流程;第二部份為文獻探討,將懷舊圖畫書定義、特質、以及相關風格作一個整理;第三部分為探討懷舊元素、氛圍創造與名家分析,試圖建立一套懷舊表現手法應用於圖畫書創作的系統。第四部分為作品實作,進行草圖發想、Layout、設色、正式完稿,共三本書。文末進行檢討與修正以補其不足之處,以便於日後創作的自我定位。Item 懷舊美感在災難重建中之社會內涵與加值效益探討—以日劇《小海女》為例(2015) 馬嫻育; Ma, Hsien-Yu在海嘯巨大災難後的第二年,要籌拍一部以海為主題的電視劇,還背負著協助災地復興的使命。藝術將如何陪伴災民走出恐懼並協助其他次災地及非災民等受壓抑於災難威脅下的心靈呢? 本研究分析懷舊美學及時空元素如何透過電視戲劇及網路社群在繭居社會中協助災後重建,擬以日本311海嘯後將災後社會意識化為戲劇內涵的日本晨間劇《小海女》為研究案例。文分六章,首先釐清採用懷舊美感及時空穿越策略建立集體記憶以滿足災地、次災地及非災地三重結構觀眾的需求。接著分析日劇《小海女》的製作設計如何以感動行銷引起觀眾感情投射,透過《小海女》的文本詮釋、收視率分析及質性研究深度訪談以分析NHK電視台製作本劇所獲得的迴響。並以質性訪談日本《小海女》劇拍攝地久慈市災民以獲取第一手災地在日本311海嘯後四年的的復興狀況及該劇帶來的加值效益。 美好景物的再現、傳統價值的重現、以及生命的記憶回溯過程,都隱含著具療癒效果的懷舊美感。觀眾從中萌發審美及創作意識,在社群網路上分享「海女畫」,進而促進了本劇的收視率及討論熱度。本研究從「海女畫」的粉絲創作探討動漫文化與影視戲劇以及地方振興互動之特殊模式,並從其他電影、廣告、穿越劇案例中蒐集懷舊美感的新舊互文創意表現方式。探討懷舊手法應如何因應時代快速轉變,而《小海女》的設計安排是否能成功引起老中青三代觀眾感情投射。 倘若《小海女》影視創意的新舊拼貼可以帶來新價值,不僅可反省災難歷史,並且能重新給予未來希望,更能網羅各年齡、各地的觀賞族群。處於天災人禍、紛擾動蕩的時代氛圍中,轉而從過去尋找安全感及永恆生命價值的影視觀賞過程或許也是一種集體療癒。身為一位藝術家,應該運用深切細膩的生命領悟及美感觀照傾聽災民心聲,藉由找回記憶錨點、流行文化包裝、影視傳播鼓勵、網路社群連結,協助災民心靈重建及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