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亞赫曼「超雕塑」系列之社會文化意涵與後現代性(2009) 林沂蓁一九六○年代初期,法國社會面臨消費文化、物質文明的巨大影響,興起了一個前衛的藝術運動新寫實主義。其中重要的藝術家亞赫曼經歷二次大戰,他的作品跨越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時代,也橫跨了巴黎與紐約這兩個文化重鎮,更歷經了從現代主義的尾聲進入到後現代主義,幾乎涵蓋了整部當代藝術發展史的脈絡,也見證了當代消費社會發展的過程。 亞赫曼一九九五年的作品《超雕塑系列》,在風格上延伸了他六○年代以後以現成物品集積、切割的創作方法,作為對抽像表現風格繪畫的反動;也反映了消費社會與工業文明的過程;並受到八○年代復古思潮影響加入了希臘羅馬神話雕像,新舊元素在亞赫曼的作品中並存,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意涵。 在亞赫曼《超雕塑》系列的後現代性可以從四個方面得到印證:首先,亞赫曼以現成物、古代雕像作為文本,自由地在古今的美術史大寶庫中擷取既有的藝術史內容,以懷舊復古的方式,打破時間的深度感,提供了新的藝術觀賞模式;第二,亞赫曼大量運用古代雕像與日常物品為文本,使其中的物品與神話產生不同意涵的新指涉,創造新的文本;第三,他觀察到城市在脫離工業化發展為消費中心的過程中,凝聚了各種商品拜物的消費社會景象、混合的符碼,從而導致了後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超雕塑》系列融合高雅精緻文化與大眾工具機械,使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融合為一體,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限。第四,亞赫曼《超雕塑》呈現了優雅與詼諧,神聖與低俗,崇高與幽默的對立並存,以詼仿的方式反映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在詼仿中不僅有著喜劇性、幽默的元素,也有批判性,因此「詼仿」與「雙重編碼」,是亞赫曼《超雕塑》系列中重要的後現代性之特質。Item 解嚴後台灣藝術家對政治神話的解構--以楊茂林、吳天章為例(2010) 龔加恩; Kung Chia-en以神話題材反諷政治議題藉以解構台灣政黨政治下所操弄的意識型態,是80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特殊現象。在西洋美術史中也有類似的表現,如James Gillray的政治諷刺漫畫。後現代理論學者羅蘭‧巴特則認為神話與歷史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神話本身即具有歷史性。 本論欲討論台灣當代藝術表現中,使用神話題材的作品,其背後的議題論述到底為何,以及觸發這些畫家神話題材美術表現的時代氛圍如何形成。並藉由分析神話題材創作的內外在形式,以了解藝術家塑造神話故事的方法模式,並探討神話與神話背後所指涉的真實內容之間的關聯性。最後藉由政治事件的時空對照,探討在神話創作中採用的反諷手法與隱射內容,以作品反映的心靈不安與依歸及政治議題,作為神話學角度的探討。 本論藉由台灣藝術作品中的神話表現的分析,追溯台灣藝術作品中的神話形式的起源,建立神話形式在台灣美術史上的發展脈絡,並探究在解嚴後達到巔峰的神話表現形式的意義,確立在台灣美術史上神話的特有的定位以及分析出神話表現在台灣美術史進程中的作用與影響。Item 島嶼神話─張克享創作論述(2009) 張克享; chang ko hsiang摘要 島嶼在地理特性上本身即存在封閉性及開放性的兩個矛盾的對稱性,而台灣社會在物質及精神層面也同時存在類似的矛盾對稱性。這種對稱性令人感到困惑卻又著迷,這種對於生存環境的感受即成為筆者創作此一系列作品主要動機。在實際創作之前,筆者先行閱讀台灣這個島嶼社會,閱讀的方式包含了實際現象的觀察及神話文本閱讀。 在觀察台灣社會的重點在於尋找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的群眾集體意識行為,本文以台灣民間信仰現象作為切入社會的角度加以分析,對台灣諸多具有「類原始性」的社會行為或意識加以討論。討論的重點在於民間信仰所反映出的台灣社會現象,其中包含了台灣宗教心靈所呈現的神聖與世俗對話關係,及原始色彩濃厚的巫醫心理治療。另外對於民間信仰所特有的符咒靈驗的功利色彩以及神奴性格,其對於群眾心理造成的影響是另一個觀察重點,並希望由其中找到造神信仰。 除了觀察資料的解讀之外,本文加入了神話文本分析。將當代社會現象與古老原始神話加以結合,作為後續實際創作的文化養分。 配合解讀現象所採用的神話主要是人類起源及洪水兩大神話系統,在人類起源系統除了人類誕生的命題之外,關於物種起源及人類變形議題也是相關的討論範圍。洪水神話則是強調物種消失及再生的圓形生命觀。藉由神話系統文本分析及台灣民間信仰現象觀察,筆者的創作過程亦分為兩個領域同時進行創作,一是採用文字寫作,創作出「島南殘篇」及「巫歌神詩」兩本神話記事及詩歌之作,分述天地創生及人類演變及天地滅絕等情節,藉以鏡射台灣這片島嶼。另一則是實際繪畫作品創作,以眾多人形流動來描繪詩歌中所述及的神話情景及背後象徵意識。以詩歌及繪畫同時創作的方式,使本次創作作品在繪畫的表現之外,同時具備史詩的神聖性及敘事詩特有的時間性美感。 關鍵字:島嶼、神話、巫信仰、萬物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