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男人語彙的創作研究
    (2011) 尤瑋毅; YU,Wei-Yi
    男人語彙創作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台灣當代社會下的男人,在面對生活環境裡的各種束縛與壓迫時,一般在陽剛外表下的個性總是習慣以強硬、抵抗與不願屈服的硬態度來做回應,但當身處於隱私空間時,其實男人內心裡的徬徨與無助則會以另一種自我形象出現,此種形象看似仍是陽剛,其實也充滿陰柔特質,這是調節外在衝突下所產生的內在失衡,這是種潛意識下的行為反應。這種陰柔特質到了近年來更有外顯於男性表徵的普遍趨勢出現。 此創作研究共有兩個系列作品,第一個「廁所文化」: 是用一種紀錄和披露的手法,將台灣從過去到現在一直以來自認為生存於剛強外殼保護下的男人,在處於屬個人空間的私領域-廁所時,會自然地卸下心防從事著許多不敢表露於外的行為,而這種赤裸的自我坦白除了外在陽剛的顯現,其實也充滿了陰柔的內在呈現。第二「彩虹文化」: 是描繪口腔在用力飲食時的激烈狀態下的口部表情,並進食著總被認為帶有濃厚性象徵意涵的水果 - 香蕉,畫面自然地讓人聯想到男性陰性特質或是男同性戀的傾向。兩系列作品均運用近距離的鏡頭視觀,類窺視隱私創作手法所呈現出來的畫面,雖然有情色藝術裡的一種性暗示,但是畫中的人物卻清一色都是以男性為主體,這與以往習慣將女體作為裸體描繪對像的觀看氛圍有所不同,也讓同樣身為男性的觀者會出現一種似曾相識的衝動。 本研究論文第一章「緒論」,是關於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與理念,以及關鍵名詞解釋的部分。第二章「創作學理基礎」,是以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拉岡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作為研究的學理基礎,進而談論台灣情色與藝術之分野,從中探討台灣人眼中對於情色藝術之分界,更從大眾傳播電視廣告來看台灣情色文化。 第三章「台灣男性之創作理念」,以前章學理來研究台灣當代男性性格為基礎,主要是分析台灣男性是如何從早期父權體制下所形成男性性別意識下的壓迫與束縛,而轉換成男性陰柔的特質出現。 第四章「創作研究之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以廁所文化系列及彩虹文化系列作品的分類做說明,進而針對兩系列作品內容、形式表現、使用技法、媒材來作分析。第五章「作品解說」,是將作品的創作過程與欲傳達背後理念作出說明。 第六章標題「結論」,個人創作成果分享,以及對作品態度與期許。
  • Item
    從地中海到洛杉磯少年之愛:六零年代初期的大衛‧霍克尼及其「淋浴」主題繪畫研究
    (2002) 黃惠程; Huei-Cheng, Huang
    容活躍於今日畫壇的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1937~ )他創作的面貌一直非常多元,而他的生活因為他是一個同性戀者,一直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六零年代初期,大衛‧霍克尼開始到美國的加州闖蕩,更因為受到《身體影像畫報》(Physique Pictorial)以及小說《夜的城市》(City of Night),所傳達的洛杉磯同性戀生活訊息所吸引,來到洛杉磯定居,而激發出發非常具有特色的「淋浴」主題作品。本論文企圖以大衛‧霍克尼六0年代初期的生活來詮釋他的「淋浴」主題作品的意義,並將霍克尼在這一段時間的生活作一整理。 本論文藉著對《夜的城市》這本小說,以及《身體影像畫報》的研究來瞭解霍克尼內心的想法,分別在第一章及第三章論述。有關大衛‧霍克尼的生活記錄則分散於第一章及第二章,第一章部份是大衛‧霍克尼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時期的生活,第二章則是大衛‧霍克尼移居洛杉磯後的生活。北歐文人墨客中的同性戀者,特別是來自不列顛的自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就有自我放逐到還地中海地區的傳統,他們或者是為了逃離對待同性戀者不友善的不列顛當局和社會,或是到地中海地區作學術研究,大衛‧霍克尼的行為基本上是這一個現象的末流,這一部份是第二章的討論重點。在第四章本研究以「形式」與「內容」為經緯來分析「淋浴」主題作品。 第五章結論,對霍克尼的感情生活有相當篇幅的陳述,特別從他所選擇的居住環境,透析霍克尼的品味以及他選擇情感伙伴上的喜好。計畫中與大衛‧霍克尼聯繫、訪談宣告失敗的始末,也在本章有所交代。與此外,在本章並總結本研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