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台灣藝術產業發展與實務 以印象畫廊營運為例
    (2014) 歐士豪
      第一章前言部分,簡述論文之研究大綱,以及藝術品市場生態各名詞解釋,如藝術家、畫廊、美術館、收藏家、媒體、藝術評論、策展人、藝術品拍賣行等,簡略梳理出各角色或機構在藝術生態中所發揮之功能性,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   第二章、畫廊與視覺藝術產業之關係。承接前言,進一步根據台灣畫廊產業的發展歷程,從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2000年,以及2000年至今等五部分做簡要敘述,並進一步闡述畫廊與藝術家之關係,以及畫廊與收藏家之關係。   第三章、印象畫廊發展史。本章節試圖以第一手的採訪資料與史料紀錄,詳細呈現印象畫廊自初始營運至今的發展經歷,包括80年代初創時期的背景,創辦人歐賢政自營造業離開後,北上台北投身於框裱業,並在90年代進入原作藝術市場的買賣,接著亦加入第二市場(拍賣公司)的經營,結束拍賣公司的運作後,重新專心於畫廊本業,從2000年後展開新佈局,包括硬體方面可看到印象畫廊空間的擴大,軟體方面,則從策展實務著手,並面臨到畫廊行業的世代傳承。   第四章、印象畫廊策展實務個案探討。筆者選出1996年「向前輩美術家致敬」、2001年「新世紀的期約」、2005年「朱德群個展」、2008年「帝國大反擊三部曲」、2008年「悍圖印象」、2013日本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洪易個展」等五檔展覽做為個案探討,一方面除了這五檔展覽分別也是印象畫廊成長的寫照;另一方面也是畫廊逐步邁向年輕化及走向國際的過程。   第五章、研究結果。以印象畫廊發展史為核心而向外延伸,探討其觸擊的台灣藝術產業發展之概況,以及印象畫廊如何選擇其自身經營策略之分析,包括畫廊跨足藝術拍賣、經營台灣前輩畫家之根基、華人現代藝術系統再創高峰、畫廊空間擴大之趨勢、台灣中生代、新生代藝術家之經營等。
  • Item
    2003年至2007年台灣新媒體藝術於拍賣市場成交成功關鍵要素之研究
    (2009) 施耘心; Yun-shin SHY
    新媒體藝術作品身為當代藝術作品中的一環,在2003年~2007年這銷售市場火紅的五年當中,亦成為拍賣市場注意的新型買賣對象。本研究將中港台之拍賣成績整理,找出曾被搜羅至拍場之新媒體藝術作品,並以文獻分析、深度訪問、個案研究法來羅列出於拍賣市場成交成功之關鍵要素,並為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在這五年當中,26件作品雖然數量不算多,但卻是在每年的拍場中,皆會出現的新媒體類項,證明新媒體藝術作品是有其發展潛力,並受到市場注意。但有鑒於作品收藏型態與藏家對「獨一無二」的觀念執著,尚需要時間與智慧去處理,面對數位藝術的蓬勃創作量,相對之下能夠進拍場獲得佳績的,仍是少數中的少數。本研究特此提出三項結論,以對新媒體藝術的看法、對畫廊而言、以作品而言三個方面分別說明
  • Item
    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實務──以羲之堂營運為例
    (2008) 陳筱君; Chen, Hsiao Chun
    台灣的藝術商業機制始於60年代,畫廊在整個藝術生態中扮演著橋樑的角色,一方面是藝術家與收藏家的中介者,另一方面是美術教育的先鋒,尤其是在台灣進入「美術館時代」 之前更是如此。 藝術的興衰與經濟的消長是一體的兩面,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商業畫廊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至90年代更達到顛峰,尤其兩大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的進駐,帶動了台灣藝術產業成倍數的成長,國際化的潮流沸沸揚揚,台灣的美術一時之間似乎能見度大增。這個階段不論拍賣公司或畫廊的業績一直很耀眼,堪稱藝術產業的「黃金時代」,台灣的藝術產業可說睥睨亞洲。 然而蘇富比及佳士得千禧年後選擇撤出台灣市場,有其全球策略運用與營運成本上的考量,尤其是在台灣經濟實力退卻之後,實已撐不起國際性的拍賣市場。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驚濤拍岸見證了台灣的藝術市場歷經了發展成形期、鼎盛期、衰退重整期,至今業者等待藝術品市場回春的心情是殷切的。 台灣有優秀的藝術家,也有實力雄厚的收藏家,藝術產業本不該如此沉寂。檢視這一段歷程,不難看出台灣藝術品市場之所以衰退的真正原因,是台灣藝術生態環境經不起投機客的摧殘,從根底腐壞。盼望藉由書寫釐清包括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收藏家、媒體、博物(美術)館…等藝術生態中,發揮各自的角色功能,回歸於本然的運作軌道,建構一個有願景的、健康的環境。 台灣藝術市場受整個亞洲市場盤勢的影響,已無法自外於這波銳不可擋的潮流趨勢。藝術市場的榮枯,除了第一、第二市場的健全分工外,國內外新興的藝術品交易平台-藝術博覽會也是重要的一環。藝術產業經營者應提昇專業知能,才能爭取參與具有公信力的藝術交易平台,創造出更穩固的商機及形塑公司的形象。 本論文藉由回顧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軌跡及檢討得失、探討大陸藝術品市場的現況,及羲之堂經營策略的轉型等等,與人分享,共同尋思各種的可能。事實上,藝術產業的經營雖有其職業上的倫理,卻無單一模式可供遵循,因各自的條件、理念迥異,業者需要以新的視角加以洞察,才有永續發展的前景。 此外,羲之堂最珍貴的有形無形的資產就是籌辦策展【張大千的世界】、【李可染藝術世紀大展】、【齊白石大展】、【傅抱石百年大展】四個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大展,並出版學術性的圖錄專書,不但建立羲之堂在台灣書畫界的口碑,更達到推廣美育彰顯社會核心價值,值得將籌劃的經驗傳遞給後來者。 藝術產業占各國GDP的比重越來越大時,政府無不傾全力將此列為重要文化政策加以推展,中國大陸、韓國、新加坡、印度等,政策性扶植的用心往往令人驚嘆。台灣的藝術產業看不到有效的政策,全由民間自生自滅,一時無法擺脫弱勢文化的宿命,此時,業者更應借鑑他山之石團結一致,對內參與建言,給政府壓力,對外「跨出去」開創直接參與區域藝術市場的管道,讓台灣優秀的藝術家能在藝術舞台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