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殘留在空間的訊息-吳學勳創作論述
    (2022) 吳學勳; Wu, Hsueh-Hsun
    筆者論文「殘留在空間的訊息」,是以「臺灣生存空間」為中心主題,進而以藝術的角度探討環境生態保護議題。在筆者的創作中,是以「空間」來表示人類生存的環境。在筆者的創作中則泛指環境、空間以及作品「所傳逹的內容」稱為「訊息」。「殘留在空間的訊息」係蒐集殘留的紙片、記憶、景像以及腦海的殘留記憶,重新組裝成為畫面進行創作。 筆者創作的作品,就是想以藝術創作的角度探討個人生存的環境以及環保意識的相關議題;站在藝術家的立場看環境生態保護問題,並且用藝術的方式表逹對於環境生態保護的重視及觀點;期望藉由創作的作品所表現或隱喻的臺灣的環境生態訊息,使觀者感覺或接收到該等訊息以及作品隱喻的警訊。 筆者認為藝術家不能抽離社會,藝術家的創作原動力是經由內在的特質發展和社會經驗而產生的。社會性碰壁的困局,會加深其個人存在的本質疏離,一方面讓人表面屈從於日常生活的日復一日;另一方面,卻激發其更為深刻與強烈的藝術創作能量。如能理解現代社會的問題核心,以奧德修斯英雄式的精神去創作藝術,即能在下一刻呈現出新奇的藝術。 筆者研讀藝術史學、美學、藝術與社會等理論,並以之為基礎,延伸及建構理論。「殘留在空間的訊息」系列創作共計14幅。依主題性質分成3個系列。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對於創作作品的主題意涵、形式、構圖、組成元素、色彩、造型技巧以及使用的材料,係以漸進式的方式處理,創作過程中持續檢討並予以必要的增減,注入筆者自身的感情。就創作者的立場而言,任何一個「空間訊息」都要有特殊的內涵,並找出藝術創作的操作定義及建構過程的系統思維。關鍵詞:空間、訊息、環境藝術、環境保護
  • Item
    國小五年級環境美學課程之設計與實施
    (2015) 吳惠娟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究環境美學課程的發展與實施歷程,並自實施課程後評估課程之實施成效;再從課程規劃與實施的歷程中,檢視教師專業的實踐與轉化。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取向,透過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自文獻探討中汲取環境美學之內涵概念,將理論轉化為可實行之課程,發展環境美學課程。以高雄市一所國小五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就當地環境背景及環境議題、環境藝術及都會環境為教材內容,進行環境美學課程的規劃並進行教學研究。課程歷經前導研究,再進入正式研究階段,透過循環反思歷程來審度此課程。. 研究獲致以下結論,理論轉化為具體策略得以掌舵環境美學課程;環境美學課程可深構藝術學習的內涵;環境美學課程可培植土地的歸屬與環境美感認知;教師自此歷程中得以發展出謀劃課程及因應教學困境之能力。 最後,提出以下建議:課程實施宜循序漸進並持久進行,其成效便能顯著;課程實施宜集結其他領域教師參與;探求不同課程概念及理論取向之課程發現;納入不同學習階段的研究對象使教學應用更具系統;進行相同地域不同學校的課程實施之比較;探究影響學習表現的因素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