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巨大無名物(2011) 魏澤; Wei, ze本研究以釐清自身認知世界的方式為構思起點,目的在以創作實踐為途徑,同時藉由文字撰寫分析創作理念與創作過程中的思考,探討繪畫將無形的知覺世界具現至現實世界,此過程中的轉化環節與成果,由高空視覺經驗啟發所繪製的系列作品與其創作過程,則為此論文探討的案例與研究對象。 對於知覺的分析方面由現象學角度切入,以自身詮釋世界的方式為主軸,提出「無名物」與「看見」、「事件」與「元素」這四個要點進行探討。「看見」(seeing)並非單純意指由視覺感官所得之觀看經驗,作為動詞是追求「無名物」的方法,意指自發地改變自身對世界的認知,以破除人對世界慣常使用的詮釋方式;作為名詞則是尋求另類可知覺詮釋所達到的境界,為探討「無名物」的目的。 在詮釋自身生活經驗方面,筆者以「事件」的理解觀點,作為自整體角度掌握知覺詮釋的方式;另外以「元素」,及連結「元素」使成為「元素群集」的「關係鎖鍊」概念,做為將前述知覺詮釋拆解,並轉化為創作零件的方法。此知覺中「元素」經過轉化,成為創作中構成畫面的要素。 平面繪畫媒材作為連結知覺與現實世界的載體,其特質具體表現在畫面所呈現的繪畫語言系統。此處以符號學觀點加以探討,並將繪畫與文字語言系統的知覺運作方式互為比較。對自身系列創作進行剖析時,則更進一步將作品中的繪畫語言系統歸類為「造型」、「線條」、「色彩」與「視角」。此四要素分別象徵作品的體、骨、膚、眼,論文前半部所探討知覺詮釋與創作意識,則可比擬為賦予作品生命的靈魂。Item 王翬作品鑑別與市場價格之研究(2007) 王政松; WANG CHENG SUNG過往對於古代書畫名家作品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分析的階段,但隨著藝術理論的探討逐漸趨向精緻化和高精確性後,純理論研究似乎已經不能滿足求知者之需求;另一方面,由於書畫市場的熱絡,使得關於鑑別方面的書籍大行其市,但是這些名為鑑別的專業叢書,多是虛有其名,所談內容未能針對個別畫家進行精細的技術探討,不免讓人有「說的多,有用者少;談得容易,鑑定困難」的感覺。 筆者所提出的王翬研究,經由排比分析兩岸故宮和上海博物館所藏的王翬作品,歸納出一些技術上的規則性,這些發現不僅有助於驗證王翬的繪畫理論,對於書畫的購買者而言,也提供了有效的真偽判定參考。本文的內容從「春山飛瀑」的雙胞案談起,「雙胞案」讓我們認識了偽作的特徵,更肯定了鑑別程序的重要。先說明王翬的交遊情況,再經由王翬標準本的確立,為往後的技術分析做好準備;在技術分析中,針對一些常見的繪畫元素作出比較,這些元素有「設色習慣」、「枯樹枝椏」、「竹子」、「人物」、「建築物和白雲」,並將王翬的書法特徵、印鑑和字號的使用做了全面的整理,最後以技術分析所得結論,驗證<溪山紅樹圖軸>、<雲山競秀圖卷>等高知名度的王翬作品;驗證的結果,可能會打破大家原先的想法。 在市場的部份,探討了清初、清中、清末、和1980年以後的王翬市場型態;利用1995年以後,中國大陸的拍賣成交資料和一些經濟數據,做成相關研究。在此同時分析王翬十大高價作品,得知影響當今王翬作品價格之因素;在市場分析的最後,探討購買王翬畫作時所面臨的問題,提醒大家愈高價之王翬作品愈具購買風險,希望藉由技術的分析,讓我們能清楚了解王翬作品特徵,降低市場購買者的風險。更期望研究成果,能為後續研究者提供正確的資料與方向,為完備藝術史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