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空庭意境:簡詩如創作之精神性象徵
    (2023) 簡詩如; Chien, Shih-Ju
    本論文以描述「空庭」的審美意境作為切入點,進而延伸探討在中日庭園藝術中所聚焦的禪宗精神,特別像是「空無」、「空寂」、「幽玄」等概念。並結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學理,討論在審美心理中時常被提到的「主客體融合」、「物我合一」等意識狀態,以及它們如何被東西方的不同觀點陳述。特別是關於如何映現心靈「真實」的意識狀態與時間感受。此外,在透過梳理繪畫藝術中,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生成關係,藉以對照出筆者以庭園作為創作主題的精神性象徵。同時,並根據創作手法之延義、心理學圖像挪用…等,以作為作品論述的相關內容。本論文架構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本文撰寫緣由,以及研究題材的選擇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和文獻資料。第二章以東方意境的審美觀切入,探討空庭意境的意涵、意境與禪的關係、意境的抽象性概念、禪與庭園藝術的發展。再來介紹空庭意境的社會性象徵,「幽玄」思想與庭園意境之關係。第三章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透過佛洛依德的「心智模型」概念了解無意識的結構之後,再延伸討論榮格的「原型情境」、「集體無意識」、「共時性」等概念,最後總結出中日庭園中的常見的原型象徵。第四章則針對個人的創作形式及內容理念,分成創作思想圖式和創作媒材技法兩個部分作為探討。並將筆者作品裡空庭意象及精神分析學的符號挪用、媒材延義等概念提出說明。第五章則是將博士班階段所完成的創作,分別進行作品系列分析。並分成「共同的旅程」、「沿途的風景」、「意識的投影」、「凝想瞬間」等,共四個系列。最後一章結論,則將以上主題總結,並結合博士班時期的創作研究心得,希望透過本論文的書寫後,得以梳理自身在東西方不同論述的影響下,對心靈意識、主客合一的創作探索。
  • Item
    慾望的擬態:消費社會的情慾圖像生產─劉宇桓膠彩創作論述
    (2015) 劉宇桓; Liu , Yu-Huan
    本研究觀察現實消費社會影響個體對肉體和身體慾望思想層面的連結來探討身在兩種價值體系之下的文化,首先是傳統社會、規範、禁忌與文化下的慾望壓抑及社會價值觀下的的限制,其二是面對二十世紀後有關性方面的多元文化與思潮的衝擊,對情感和慾望的自由嚮往與解放,面對消費主義的人與社會關係的供需循環與御宅文化中的情色意象的蓬勃發展,並透過精神分析學派來分析自我的內在世界與創作理念與模式的關聯,藉著於社會消費對於「性慾」、「愛慾」和「情色」所建構的圖像與符號,構成筆者所幻想的世界;人是動物,也同為大自然中的一環,因此除了生理上的需求,身外之物的物件、象徵圖像與訊息、觀看身體慾望與權力關係的聯結,在東西方的社會文化混合交錯、碰撞的情境以及娛樂媒體建構慾望圖像的消費模式影,響每個人的價值思維及行為模式。 在看似自由創作時空底下與社會價值對情色、性和藝術的結合產生了一個迷惘和模糊的疆界,本創作研究以美好與正面的態度呈現、面對最原始的的「性」及「慾望」,也嘗試以隱喻的方式試圖喚起處在共同時代,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汲取不同文化複合式思維的觀者的共同經驗,本創作研究以梳理筆者個人的經驗為主,也嘗試分析社會文化脈動影響下的普遍共同經驗,包括了外在的文化交互流動與內在對於性的潛意識幻想,而在圖像及訊息的流動而產生的縫隙中,不同個體有著不同的想像空間與演繹情感表達與解讀,但在不同的想像空間中,又隱約存在微妙的共通性,在肉體與情慾、文化集體潛意識與個人情感想像的夾縫之處,是令筆者著迷與嘗試深入探討,也是本創作研究著重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