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街廓漫遊-社區圖像創作研究
    (2011) 李坤興
    本創作研究論文主要以筆者漫遊於街廓、社區途中所經歷之街道景觀、人文風貌等圖像作為創作研究之題材,將所觀察到各式各樣的人、事、物與生活片段景象,透過平面繪畫之媒介,以具象寫實的創作表現形式,描繪出隱身於老舊社區寧靜、平凡角落等各種事物中的親切感與樸素之美,同時展現寫實景物背後的特殊意涵,並結合筆者自身的生活歷程與經驗之深刻感觸,以呈現筆者對生活的體驗、思維與情感。 本研究論文組織架構,依序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創作理念,在研讀、分析美術史中各種美學理念與藝術家生平、作品之後,並以西方美術史的寫實主義美學為創作論述基礎,以及接受照相寫實主義與台灣懷鄉寫實繪畫風格之影響與啟發,將創作研究之作品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逐一論述,並分析每件作品之創作緣起、作品內容的呈現、構思與畫面的安排、創作過程與情感之表達。再以此次創作研究之心得與未來研究或創作目標的方向作為總結。 期望能透過此藝術創作的實踐,傳達筆者生活中的體驗與感觸,在人們不斷追求金錢慾望與物質享受的同時,能看見傳統街廓屹立不搖的生命力與希望,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以及日漸冷淡的人際關係中,能夠感受與體會到務實的生活態度與真摯的人情味、與俯拾即是的生活美感。
  • Item
    公共藝術對城市意象塑造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
    (2012) 彭嘉玲
    台灣公共藝術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公共藝術範疇不斷被擴大,其存在於城市空間的意義已不僅僅是當下場域環境的美化,更被賦予著社會議題探討、社區意識認同或擔負形塑城市意象的策略之一。公共藝術與城市意象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公共藝術如何去塑造城市意象?這是本研究試圖探究的核心議題。 台北市擁有龐大的公共藝術資源,在公共藝術計畫概念及操作機制上扮演著引領先驅的角色。本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企圖梳理出其公共藝術發展的脈絡,從中擇取近年來發展出的「節慶化」、「社區營造」指標性的公共藝術計畫作為研究個案,進行相互辯證,以瞭解公共藝術對於城市意象塑造所產生的影響及層面,及公共藝術在其藝術本質上對於城市意象塑造被感知的程度與限制。 透過相關個案的相互辨證研究,經由分析後歸納出三點建議:(一)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空間,必須回應個體或群體的生活經驗。(二)城市意象的塑造,需要時間持續性的累積。(三)以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意象的策略,必須創造群聚效應。
  • Item
    社會重建取向在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之教學為例
    (2006) 蔡彥彥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重建課程規劃所強調的,將課程融入社區公共藝術或社區問題,讓學生透過社區探究及行動,解決社區問題,營造永續優質的環境,經由批判與實踐為導向之課程設計體現社會重建理論。 本研究目的是以社會重建取向應用關渡社區的公共藝術教學所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與研究省思。採行動研究方式,以台北市北投區關渡國小五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二班學生共計六十九人,在課程結束後接受社會重建課程-公共藝術篇實施成效調查問卷。 本研究資料分析是透過學生學習單、學生作品、教學日誌、觀察員的紀錄、攝影、問卷,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為輔,來探究以社會重建取向應用關渡社區的公共藝術教學,所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與研究省思。茲將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 社會重建取向融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教學,讓學生透過學習瞭解、探究、行動三階段,能使學生獲得公共藝術知識,並增進學生保留或改進社區、社會藝術品的知覺及行動力。 (二) 社會重建取向融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教學,讓學生活用知識,實踐生活改造,提升學習意願、成就感及對社區學校的認同感。
  • Item
    想像的共同體:島嶼未來─黃旭辰繪畫創作論述
    (2015) 黃旭辰; Huang, Syu-Chen
    本研究以「主體意識」及「認同」兩條軸線為探討方向,試圖在平面繪畫之媒介描繪、刻畫自我想像的台灣主體樣貌,並透過視覺文化及後殖民理論加以詮釋、論述,目的在反思後殖民情境下的台灣主體性,以及在歷史脈絡以及集體記憶的爬梳當中尋找島嶼未來共同之想像─想像的共同體。 無論從政治或是藝術發展的脈絡來看,台灣始終深受多方外來文化的牽引與制約,然而主體性的呈現,必須回到在地文化及其認同之上才得以進行。台灣歷經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夾雜在各方文化霸權之凝視,觀看台灣近四百年來的歷史,可以詮釋為「持續遭外來政權殖民統治」的一部殖民史,而在社會及政治不確定性的焦慮中,反映台灣在去中心及認同矛盾的集體意識,因此今日處在後殖民狀態的台灣,在「認同」與「主體性」的建構即深具意義,筆者盼透過創作實踐,藉以油畫媒介表現水墨山水畫風格,在貓熊、台灣黑熊擬人化的角色扮演圖像以及風景背後的文化表徵中描繪出台灣主體樣貌,並在文化政治學等理論之梳理、歷史脈絡與集體記憶的情境之下點出台灣主體性的困境,或針對今日政治時局展開批判;或畫出島嶼人民對於未來及共同體的想像,成為未來命運的見證者、書寫者、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