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張萬傳人體繪畫研究
    (2008) 楊倖宜; Yang Hsing-Yi
    享有「台灣野獸派鼻祖」美名的張萬傳,其作品以及創作態度及理念在藝術史上有相當的價值及重要性。從整個時代來看,相較於在當時已經具有相當現代感的陳澄波和李梅樹,張萬傳更像是迎頭趕上且帶來新氣象的前衛畫家。他所創辦的MOUVE畫會,作品風格及展覽方式創新,現代藝術的蓬勃與他們息息相關。張萬傳熱情、有力量的繪畫方式,明快大膽,獨具風格,強烈的色彩、瀟灑狂放的筆觸,以及繪畫元素的掌握方式,例如:光線、線條及空間的處理,都與當時的畫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人體系列作品,對五官不加以描寫、以色塑型而成的渾圓飽滿人體,交織成充滿張力的畫面。本論文藉由可信度高的一手資料深入了解張萬傳的人體繪畫風格及藝術成就,並歸納分析出具有說服力且客觀不偏頗的研究結果,建立可信的圖檔、數據庫以方便日後鑑定,讓世人能對這位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及創作技巧有更深的認識。
  • Item
    烏托邦與桃花源—汪逸創作理念論述
    (2020) 汪逸; Wang, Yi
    本篇論文系以烏托邦與桃花源兩條線索梳理創作理念之論述,共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中介紹了創作者(筆者)之背景以及創作中對於跨文化溝通以及水墨美感追求的來源。 第二章引入烏托邦的概念,梳理了其理想鄉起源,與資本主義、人文主義的關係,與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的關係,布洛赫的烏托邦精神,反烏托邦文學,歷史終結論,知識分子在其中的作用,新自由主義的問題以及數位革命後的伊托邦等發展歷程。最後例舉了阿布拉莫維奇、黃永砅、Shimon Attie三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 第三章則梳理了桃花源概念的發展,《桃花源記》的故事來源及時代背景,陶淵明的隱士形象,桃花源的三種意象:仙境、人間、隱逸,列舉了李子柒和董小蕙兩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後,將烏托邦與桃花源進行了對比。 第四章介紹了筆者對於「創作」概念本身的萌發契機,在創作過程中思索探究的過程,以及單獨作品的分析。 第五章節則為結論以及未來展望。
  • Item
    台灣七0年代西畫社會性探討-生活.映象系列創作研究
    (2000) 曾己議; Tseng Chi-I
      藝術是一種社會世界的精神呈現,以七○年代美術發展為例,正值農業轉向工商業經濟政策,經濟成長有助文化活動趨向多元,西方新思潮和文化鄉土運動熱潮相繼展開,七○年代美術的總體架構說明其社會性所主導的因素佔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台灣七○年代西畫的社會性探討>目的是以「生活‧映象」系列作為創作研究。解嚴以後,帶來自由化、多樣化的文化形式,本土與國際思潮再一度交會。在台灣發生激盪,帶來價值觀的混淆,社會脫序現象產生。人的精神層面問題點出人際的疏離、社會的混亂、不安定感,加上對環境的濫墾,造成不可收拾的環保問題,這種種問題紛沓而來。而大眾文化,由於速食一般講求速度而不注重內容的浮華現象,充斥色情、現實、功利、物化的特徵,這是傳統文化優點消失、迅速西化所帶來的後果,這些是台灣當前社會所迫切需要正視的問題。本人認為在社會亂象中應以藝術的教育功能,藉由美術作品的創作使國人能關懷這塊土地,在深層的核心問題中尋得出路,基於以上的背景因素而產生「生活‧映象」系列的創作作品。   以下就本論本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包括了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藝術與生活、社會的關係探討:試就本論文所應用到有關的藝術與生活、社會的理論原理,去作一探討,以了解社會內涵與社會轉變的關係,並尋求其社會性因素。   第三章 七○年代台灣美術與生活、社會的關係探討:此章以第二章論述結果為基礎,以七○年代美術發展為例,分析其外在客觀因素,從社會文化、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分析其形成的美術形式,並說明了社會環境文化的種種因素與藝術活動發展關係密切。   第四章 七○年代鄉土寫實對台灣西畫的影響:此章以七○年代西畫為主,說明在受大環境所形成的美術潮流對美術比賽的影響以及對八○年代甚至九○年代後西畫的發展的影響,以二小節來探討。   第五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分析:本章論述本研究的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第六章 作品範例解析:本章透過作品範例解析,做作品的分析及創作理念的實踐。 第七章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