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動物形象的再現與詮釋:論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權力與支配」和「情感與依賴」
    (2018) 劉子平; Liu, Zi-Ping
    本論文旨在透過動物形象的象徵、圖像與文本研究,對於「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權力與支配」以及「情感與依賴」的雙重關係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以分析動物形象的意義被不同的文明、時代、宗教、哲學與文化轉譯為多重且多元的詮釋,進而透過當代視野建構藝術家本身與動物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故,本論文探討的內容與議題涉及:動物形象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被表現?動物形象在科學研究與自然史的圖像中如何被再現?動物形象如何在文學中被詮釋?動物形象在西方的宗教與神話中象徵的意涵?繪畫中的動物形象扮演的角色是象徵、點景、人類財產;抑或是主體?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從問題意識的產生,採取視覺文化分析、圖像學、圖像分析、比較文學等研究方法,得以讓動物圖像相關的藝術作品連結到多元與跨領域的文本,同時對於動物形象主題進行探討,重新審視基督教的創世紀(Genesis)、亞里斯多德的創造論(Creationism)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並理解自18世紀的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至20世紀的動物權學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1946-)與湯姆.雷根(Tom Regan, 1938-2017)所推動的動物權與動物解放運動,進而對於繪畫中動物形象與人類文明再現動物形象的表現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與省思。 由於動物形象的意義與詮釋反映著藝術家凝視動物的角度或個人情感的投射,因此,本篇論文最後回歸自創作者本身的生命經驗與對非人類物種的反思,對於動物形象進行創作實踐,從擬人化的動物到城市空間中動物與人類互動關係的真實處境等。筆者作為藝術家及實地的田野觀察者,本創作論述將探討當代社會文化中「人性」與「動物性」的互文關係,並視覺再現為個人繪畫創作的語彙。 關鍵字:動物形象、人類中心主義、動物權、動物解放、擬人化、人性、動物性
  • Item
    動物化松樹的仙風獸骨──孫竹迪創作論述
    (2020) 孫竹迪; Sun, Zhu-Di
    本文擬借人格化的松樹作為載體,來探討人與自身、社會的關係,以呈現一種對松樹不同以往的觀察視角。松作為一個非常具有東方氣質的植物,它被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許多內涵,諸如高潔、堅韌、長壽,但這些內涵都偏向單一、平面。筆者認為松樹的內涵不僅僅只有這些,它應該更多元、立體。 文化上松樹是「正人君子」,但自然裡它則只是普通的植物,跟所有的樹木一樣需要競爭、繁殖;廟宇、道觀前經常都種有松樹,仙境的場景佈置和千年不死的壽命讓松樹在瓊樓玉宇中看起來「仙氣」十足。但自然界裡松樹成群結隊,枝繁葉茂,喜愛寒林斜坡,鱗片似的樹皮,蛇形般的樹身,獸毛樣的樹葉,外形上的它們則更顯的「野性」十足。筆者所感受到的松樹動物性特徵是非常強的,充滿著欲望、詭異、血性等。如此一來,松樹的文化屬性和動物屬性就有所衝突,這種有趣的矛盾正是吸引筆者的地方。既然中華傳統把松樹比作「正人君子」,個個「仙風道骨」,那麼只要是人就應該有「七情六欲」,人作為動物就應該有「動物性」。因此,筆者便將松樹的人格化加強,動物性放大,人格化松樹的動物特性則是創作的核心。 松樹的一系列創作主要以具象的油畫技法為主,畫面以平面和扁平空間相結合。薄塗的肌理感畫法借鑒了中國的水墨畫的技法,主要用意在於表現松樹內在的精神流動感和不確定性,這種畫法更能讓松樹的內在情感散發出來,感染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