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建構多元文明-透過電腦圖像合成及後現代思維之水彩創作(2004) 林冠君1 藝術社會學家認為「藝術是社會現象的反映」,後現代從現代的「進步主義」 歷史思維跳脫,展現「由出世到入世」的社會文化關懷,藝術「原創性」被「挪 用」的手法質疑-傳統與既有圖像被重新使用。「拼湊」成了加工方法。回歸具 象的形式,隱藏著當代生活的「寓言」。而多元主義與多元文化思潮當道,加上 科技媒體發達衝擊,造成後現代藝術在主題、題材、形式、技法等,呈現複合的 領域及折衷、多樣的面貌。「多元」成為後現代藝術的必然。 本論文主題為「建構多元文明-透過電腦圖像合成及後現代思維之水彩創 作」。以水彩、電腦跨領域結合的創作模式-運用數位資料與技術來「挪用」古 今多元的「擬像」,協助水彩草圖構成及表現科技衝擊藝術與生活的現象。並以 純粹水彩的表現及藉作品的「寓言性」來表現個人內在想法。讚美人類文明的成 就及尊重社會多元文化,此外並省思新科技的利弊得失。文中試圖釐清後現代藝 術的思維,並以個人此階段水彩創作印證之,以下並就論文架構摘要如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及主題名詞釋義。第二章釐清現代 與後現代特質與範圍,以文獻比較從歷史情境、藝術觀念、繪畫形式、內容等轉 變說明後現代多元的必然,並整理媒體與藝術互動現象,作為創作模式跨領域合 作的先例研究;第三章檢視水彩從傳統到創新-以形式、技法、美學等印證多元 化現象及返回傳統、返回文化的趨勢,並抽樣藝術家作品佐證之。第四章詳述個 人主題、形式、手法、內容等創作理念,及水彩、電腦結合創作歷程,並紀錄歸 納、省思自我藝術表現應兼備形式與內涵兩點。而以創作作品說明印證理論,傳 達個人社會文化心理層關懷。第五章回顧與前瞻,省思在創作自由中,更應秉真 誠的態度,「觀念」與「表現」並重,尋求個人未來水彩藝術創作的突破。Item 「溫故・究新」—陳柏瑞繪畫創作研究(2017) 陳柏瑞; Chen, Po-Ruei此創作研究命名為《溫故.究新》,起因於筆者看到不重視歷史文化資產保存的社會現象,引發想要利用水彩畫為老屋子紀錄的創作動機。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自己喜歡老屋的真正原因來自童年短暫居住經驗,老房子是理解地方歷史脈絡的重要場所,能夠豐富城市面貌,同時也保存時代的生活記憶。 藉由色彩學、台灣水彩史料與建築常識、心理等學理基礎建構,增加自信心也豐富了創作語彙,更能清楚理解台灣古建築文化並發展適合的作品形式與內容。在經典老屋與台灣老窗花系列創作中,筆者以簡樸而不失活潑之色調結合老屋元素,發揮創作者想像力、抒發自己對於老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