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生命中的消逝與轉化——孔雱瑩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孔雱瑩; Kung, Pang-Ying
    本文以生命中的消逝與轉化為主軸,嘗試透過繪畫創作,將生命與死亡、離別的情感、時間流逝等抽象課題轉化為具象的圖像表現。對筆者而言,消逝與存在並非兩種極端的面向,而是一體兩面、相互包含的。以死亡為題的創作,不只傳遞因逝去而起的憂傷,亦記錄著對逝者的悼念與對生命的包容,當我們在探討事物消逝變化的過程,同時也在找尋其本質與存在的意義。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名詞概述;第二章以生命中經歷的消逝作為主軸,談論消逝的意涵與因消逝而起的不同心境轉變,並與藝術系譜中的消逝題材相連接,探討不同形式與技法中紀錄消逝的方式;第三章延續自前述背景及動機,進一步說明筆者的主要創作理念、題材選擇、技法使用與實踐過程,筆者選擇以水墨、膠彩等媒材流動、暈染的特性,作為內心情感投射與轉化的使用媒介,盼能在梳理、記錄自我生命經驗的過程中,將個人心境感受擴及整體,觀察並呈現出世代共有的面貌。第四章則將針對系列中的作品內容與形式表現作個別說明,最後第五章為總結,將回顧整體創作與研究歷程,並展望未來更深入的創作面向。
  • Item
    縫中蕨起-吳麗美當代水墨創作論述
    (2021) 吳麗美; Wu, Li-Mei
    本論文是以「縫中蕨起」為主要研究與創作,蕨類在本創作研究中,主要是取材與議題設定的思考,因此藉由圖像的運用,蕨類的表現已是圖案化或符號化的概念,筆者從生活中蒐集大量的創作題材透過對植物的聯想,將其轉化為心中意象,在藝術創作表現上對未來應該充滿挑戰與創新,筆者以水墨創作元素為基礎,融合當代水墨創作形式與技法表現,期許當代水墨畫能夠展現更多元的面貌,以呈現不同的創作風格。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名詞釋義;第二章:蕨形狀態創作學理探討,蕨類植物生態意涵,植物美學之探討,形式探討與藝術家作品分析;第三章:縫中蕨起創作理念與實踐,創作理念,創作實踐,創作主題內容概述;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本創作分為四個系列,「城市系列」、「生態系列」、「原生系列」、「共生系列」;第五章結論:創作省思與未來展望。對於水墨畫的傳承與創新,不論是故事語言象徵意涵,或是生態環境將成為本研究中所提出植物環境議題,在藝術創作上有更好的表現,個人的水墨創作理念,對山水畫的創新與發展做更進一步分析與研究,藉由創作發展出富有個人藝術創作語言的藝術作品。
  • Item
    原始主義與東方主義新解---非西方現代藝術轉化的跨文化研究(1980 年代前後)
    (2011) 曾長生
    在全球性的後現代世界中,跨文化途徑(transcultural approaches)將是一項重要的工具,它可以讓我們重新將視覺文化定義成不規則、而非線性式的事物。非西方視覺文化研究應該要以動態、流動的方式來運用文化,而非以傳統的或純西方的觀點來進行,這種觀念正是古巴批評家歐帝斯(Fernandi Ortiz)所稱的跨文化(transculture)。 本研究擬從80年代之前與之後,西方與非西方的跨文化辯證演變,探討「原始主義」與「東方主義」對現代藝術發展的影響。尤其是與西方不同的「野性思維」及「東方主義」的轉向,在跨文化演變上對非西方現代藝術家所給予的啟示,並舉例說明,它在80年代之後,已逐漸演變成為非西方的「跨文化」基本精神與主要策略。而華裔現代藝術家的跨文化另類表現---「禪境」,亦即新東方主義或跨東方主義的核心,是否正是華裔當代藝術發展可行的第三條路? 本論文研究方法採用: 文獻探討、新歷史主義、藝術場域批評理論、後殖民論述,及密特勒(Gene Mittler)批評模式。研究架構,先從跨文化的基本精神探討,檢視原始主義的演變與東方主義的轉變,進而以<從舊剛果到新剛果的跨文化演變>、<墨西哥壁畫運動的重新定位>及<亞裔美洲藝術家的跨文化辯證>為案例,申論西方與非西方之間的跨文化辯證實情。 同時擇代表性的成功實例,諸如: 俄羅斯地區<野性思維的另類發展>、拉丁美洲地區<超現實主義的另類發展>、阿拉伯地區<新東方主義---傳奇與現實之間>、以及東南亞地區<印度之道: 發現者與守護者的雙重角色>、<跨東方主義: 東西方藝術交流中的日本效應>等,探討非西方現代藝術跨文化發展情形與特質,並分述其在80年代之前與之後各自所面臨的不同議題。 最後除了分析華裔現代藝術跨文化發展的源流與類型,並在結論中,從非西方現代藝術的跨文化演變,對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啟示,歸結成八點。同時以2008年及2009年台灣視覺藝展現象,所透露的跨領域徵候與跨文化趨向,做為佐證。
  • Item
    虛・白・出新-陳美吟水墨創作論述
    (2019) 陳美吟; Chen, Mei-Yin
    此研究是以「虛」、「白」、「出新」為主題,探討筆者自進入研究所階段2016年到2019年間,經過學習檢視過往的脈絡以及創作歷程,透過繪畫的自省與創造再次面對生命課題,本研究第一章從一開始不能理解何時是生命的終點?到接受生命也有起承轉合,書畫是陪伴筆者也是心情抒發與轉化的窗口,藉創作過程觸及生活中所有情緒色彩的潛在層次,從而由我們現存的狀態釋放情緒的能量。第二章從莊子人間世篇「心齋」中,「虛室生白」,人間之道觀念談起;及「虛」-空、無、陰柔之美;和「白」-純淨、道的力量。經由研究傳統觀念的築基過程中,思想的改變再連結當代思維產生質變,第三章是創作理念與實踐,作品創作內容以生長土地上的白花作為串連元素,及創作與名家作品對應。經過直觀的寫生寫實的「直觀系列」;到打開心門連接室內、室外的寫心寫情,到打開心內的門窗的「窗系列」;最後是經過不同方式的想法、紙材、抽離物象的寫生、經過不同方法的嘗試、思想的融合,重新思考轉化運用到水墨創作。 以老莊、太極、佛學、美學觀念、前人的智慧作為創作思想的根基,以水墨創作方式重新架構新的畫面空間,回歸內在的探索,再進一步連接人與人、人與自然間哪種和諧共處的關係,並藉由畫面傳達對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