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斷裂與延續-鄭瓊娟繪畫歷程的發現與詮釋(2017) 劉威伶; Liu, Wei-Ling1945年,臺灣結束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戰後不確定的政治社會氛圍,反而撞擊出青年們藝術創新的空間。從1950到60年代,以「五月畫會」及「東方畫會」為代表的畫會團體形成臺灣美術史上的「現代繪畫運動」,帶動當時的年輕藝術家求新求變的熱情,讓臺灣美術從寫實的風格轉變為抽象的風格。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可以說是戰後臺灣的學院藝術教育的代表,延續了日治時期紮實的學院傳統,從題材、觀念與技法等不同的層次,引領著年輕藝術家建立紮實地創作能力。1957年,廖繼春帶領臺灣師院學生組成了「五月畫會」,投入當時世界藝壇已經興起的「抽象」風潮,以純粹的形色表達藝術家的內在思想與情感。鄭瓊娟(1931- )便是五月畫會第一代的成員,曾經參與了臺灣50年代現代繪畫思潮的啟蒙時期,卻在1957年之後便消失在臺灣美術的舞台上,直至1990年代才又出現在臺灣畫壇。本文分成五個重點:首先,追溯鄭瓊娟的家世背景與求學過程;其次,回顧她的藝術啟程與藝術才華的嶄露;第三,釐清她告別創作舞台的艱難歷程;第四,發現她的藝術生命的再出發。最後,本文將針對鄭瓊娟各個年代的繪畫作品進行分類分析。 50年代的臺灣,女性藝術家並不多。鄭瓊娟的繪畫生涯開始於50年代,卻也暫時結束於50年代,直到90年代才再重新出發。她迂迴的歷程,既是一個臺灣女性藝術家個人藝術生涯的滄桑,也正是臺灣現代美術史等代填補的斷裂。只有填補斷裂,歷史才能延續。本文的目的便是在於尋訪臺灣美術史被遺忘的角落,以建立臺灣美術更完整的歷史圖像。Item 謝里法的「臺灣美術史書寫」的發展過程之研究(2017) 林瑩宜; Lin, Ying-Yi臺灣在1970年代面對一連串國際挫折的衝擊,激起知識份子的反思,帶動臺灣本土意識與鄉土運動的風潮。謝里法的《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於此時問世,引領臺灣美術史研究的熱潮。謝里法在臺灣美術史研究風氣未開的艱困環境下蒐集史料,並將其特殊的時空背景經歷,體現於臺灣美術史的書寫中。在謝里法對臺灣美術史研究的歷程中,包括史料徵集、史觀釐清、寫作者反思、歷史書寫技巧等,都非常值得探討研究。 本論文將從四個軸線探討謝里法的臺灣美術史書寫之發展。第一,從西方及臺灣美術史研究的歷史脈絡,確認謝里法對臺灣美術史研究的重要性。第二,謝里法從藝術家到臺灣美術史家的生命歷程與寫作歷程。第三,分析其《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的書寫與反思的演變脈絡。第四,分析其《重塑臺灣的心靈》、《臺灣出土人物誌》與《我所看到的上一代》及其歷史小說《紫色大稻埕》、《變色的年代》與《原色大稻埕》的書寫。本論文研究方法包括:(1)美術史學文獻的蒐集與歸納整理,分析美術史研究的歷史脈絡與書寫文體。(2)訪談謝里法得到第一手相關文獻的研究與分析,釐清謝里法的臺灣美術史書寫概念的發展。 本論文從謝里法的思想歷程、寫作歷程及其對臺灣美術史書寫的發展過程,探討謝里法對臺灣美術史研究的影響與貢獻。研究目的在於提供後續研究者對未來臺灣美術史研究的基石,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能夠了解到臺灣有自己的美術創作與歷史,也能夠一起參與、創造並研究未來的美術及其形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