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寂寞城市-建築場景與其情感場域之研究(2008) 陳家偉; CHEN CHIA WEI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下所遺留的產物,除了構成城市外貌的物理條件外,包容於其中的文化與人群則是真正賦予城市生命特質的要件。而「建築」因為是同時具有物理及文化雙重面貌的「都市人為事實」,在其物理條件上遺留獨特的社會、文化及人群痕跡。筆者在求學期間,台北的城市景觀一直對筆者有股莫名的吸引力,筆者也因此對這城市產生極大興趣,希望藉由在這城市漫遊及觀察的過程中體會台北建築景觀的特質與形成原因,以及背後的人文意涵與創作的契機。 本創作研究以台北發展中所遺留的建築場景為主題,探討其形成的背景與衍生出的人文情感意念,藉由藝術創作將筆者觀察到的特殊人文與情感意念,以描繪建築場景的形式呈現出來,期待觀者從作品中檢視城市文化與自身情感,進而提升自我與環境的認同。 第一章針對本研究主題與目的做簡單的說明與名詞解釋;第二章則從各個面向探討台北建築景觀的特質與形成原因,以及筆者所觀察體會到的城市人文與情感意念;第三章從藝術史流派及創作技巧切入探討創作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攝影帶給筆者創作上的激盪與影響;第四章則說明筆者在創作中描繪的內容以及運用的形式與技法;第五章為作品說明,針對作品表現形式、創作理念及過程做介紹;第六章則為此研究做總結與反省。Item 臺北市佛寺中的觀音像研究張惠玲; Zhang, Hui-Ling本文擬以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社會學方法論所提:社會中的階級和組 群促成藝術作品的產生,而且藝術能表達和反應社會內涵為理論基礎,事 先假設臺北巿觀音的造型,與臺北巿人民的信仰心理及社會變遷有關,而 以文獻資料蒐集、田野調查、及圖表統計等方法,就仇德哉先生的《臺灣 廟神大全》書中所列臺北巿內主神為觀世音菩薩的佛寺,及臺北巿政府民 政局於七十四年六月所編印的《臺北巿寺廟概覽》中,在「供奉主神」欄 中凡列有觀世音菩薩者,共計五十二所佛寺,為調查拍攝的對象。 臺 北巿的觀音像來說,其造型可溯自明代甚至宋朝便已成型,亦受民間傳說 之影響,而有以善財、龍女,或文殊、普賢為侍;或加上鸚鳥、淨瓶等佛 經中未見之組合。頭披巾、胸前飾有瓔珞、一手持物另手結印契所謂的「 宋式觀音」是臺北巿最常見到的造型。大致可分為雙臂觀音與多臂觀音兩 大類,以前者為多。原來的神佛像製作的師徒制度,卻因社會背景的改變 使得藝匠因改行而大量流失,許多觀音像的製作轉而用機械製品取代,製 作派別已不明顯。現存於臺北巿寺廟中觀音像的來源有大陸、日本、或東 南亞等地,而本土所製作者則以「廬山軒」的產品為最多。 臺北巿的 觀音造像,是在特有的社會變遷與環境影響下,信仰者之贊助與藝匠融合 傳統的產物。就信徒而言,真正觀音的法身已經出現,遵循傳統而做的形 像便是最能發揮法力的造型,民眾是以心中所認同的觀音像像來認知, 而非欣賞的態度來選擇,以為這樣的造型才足以代表觀音,才具備觀音的 靈感;而在師徒傳承的過程中,這樣的造型也是他們所依循的根據。「傳 統」成了出資者與製作者的共識,藝術中本來所要求的「原創性」已非所 需。因此遍觀臺北巿的觀音像,或許會覺得各式觀音造型類似,色彩豔麗 金碧輝煌,卻似乎缺少一份細膩精緻的藝術美感。 對臺北巿觀音的造 型,在純藝術創作的標準上,或許被視為粗俗的工藝產品,與大陸古代遺 留的佛教藝術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但我們或許可以站在藝術社會史的立場 ,從群體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的角度,對臺北巿佛寺中觀音造型做一個 新的評價:它是贊助者與藝匠,在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下所發展出來的產 物,觀音造像實是明白地透露了信徒的信仰態度、心理需求,它忠實地記 錄了民間的審美觀念。而且由於觀音信仰的通俗化、普遍化、及本土化的 特質,在中國佛道二教混雜融合的過程中實是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