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桃花源心象造境─吳玉潔水墨創作論述
    (2013) 吳玉潔; WU, YU-CHIEH
    「桃花源」自從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出現後,長時間以來一直是文化藝術界喜愛的題材,其意象也隨著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產生改變。從《山海經》的崑崙仙境和玄圃、荊湘地區的民間故事,到陶潛的〈桃花源記〉,這種追求永恆樂園的意念,融合到文人的理想山水繪畫及園林,甚至隨著文化傳播到韓國和日本,個別形成在地化的仙境山水與心之書齋。「桃花源」最終成為人們所嚮往的理想世界、「心」中的永恆歸屬之地。 為了與外在世界的紛擾共處,我們必須時常向內走進「心」中的歸屬之地省察自身,這片秘境既是暫時超脫現實的永恆理想樂園,也是能顯現自我人格潛意識之處。20世紀的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畢生研究人格潛在意識,並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陰影等多種原型,使我們能深入解析人們的心理狀態。 本研究主要透過桃花源相關的文獻探討與圖像分析,探討如何藉由空間表現,從虛假的外在現實過渡到真實的心靈圖像,以一種「源內」和「源外」的空間概念區分「內在」與「外在」,進而討論心象空間的兩種類型:理想世界、人格顯現的差異。經過文獻探討作為創作論述的基礎,結合本身的生活及繪畫經驗,形塑自我的桃花源心境圖像及繪畫風格。繪畫創作上探討膠彩及水墨運用在紙、絹上的差異,最後選擇絹作為主要表現基底材,而構圖安排上,作品之間帶有些許故事情節的連結,也就是從「源外」走進「源內」的過程,嘗試呈現出靜謐而空靈的水墨淡彩繪畫風格。
  • Item
    變形人—多重自畫像:林子喬創作論述
    (2011) 林子喬; Lin Tzu-Chiao
    本研究主要從自身為主體的內心省視作為出發點,經由個人對心靈的自我觀察、對話,從自我意識的與潛意識的層面,檢視內在的心理情緒,並從變形的人形,探討當代的一種新式的多重自畫像。 並藉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人格面具(persona)以及陰影(ombre或英文:shadow)為主軸,與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的精神分析學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的部份為輔,透過論述的同時,也將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創作背景,與此做相關連結和分析。 在創作表現上以簡化、誇張、怪誕的表現方式,運用在這段研究的創作,以卡漫的圖樣式頭部,結合素描寫實的人體,加上媒材的混合使用,使水墨畫、膠彩畫和素描畫組合成一個混搭式的視覺圖像。 畫面以「肉體」、「人形」作為創作的承載物,運用心理層面分析,探討其身後的記憶,其過程「變形」為最主要的要件,透過意識與潛意識、真實與夢境,交互的影響轉換,用自省的態度來作為觀察自我的方法,再將抽象的多重自我形象轉化成可觀看得平面,並以此具象的平面再重新審視自我的真實樣貌。經由個人的思惟轉換,加以變形成另一軀體的表現,增加了創作者本身的獨特的感知與感應,跟隨著時間的推進,這感知與感應也會隨之再進行轉化,而漸漸形成獨特自我風貌的「多重自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