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理查‧伊斯特司(Richard Estes, 1936-)紐約城市風景繪畫研究(2005) 葉穎霓本篇論文從藝術史上城市風景繪畫與寫實主義的脈絡出發,探討伊斯特司六○年代到八○年代的紐約城市風景繪畫,以及其作品在形式與內容的意涵。 伊斯特司被藝術評論家歸類為照相寫實主義藝術家,可是他卻認為自己只是個使用相機鏡頭來輔助作畫的寫實主義藝術家;本文從照相寫實主義與二十世紀寫實主義的發展,分析伊斯特司作品中所展露出來的二十世紀美國寫實藝術特性。再者,本文也將伊斯特司置放在城市風景藝術史的發展脈絡中,以圖像學的研究方法來探討伊斯特司的城市風景作品,為伊斯特司在城市風景藝術史中找尋其定位。 最後,本文也以藝術心理學與藝術社會學來探討伊斯特司作品中引人注意的櫥窗景觀,討論多重空間與影像交錯的畫面所蘊藏的形式與內容意涵,除了以藝術史上的「窗戶」概念來分析伊斯特司作品中的櫥窗,也帶入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希冀從社會與文化發展中瞭解伊斯特司創作時的現實背景,進而探討其紐約城市風景作品中的城市街道與玻璃櫥窗所象徵的時代特性。Item 不尋常的日常 – 林淑琴創作論述(2019) 林淑琴; Lin, Shu-Chin此研究探討照相寫實主義的美學價值、照相寫實主義與心靈作用之間的相依性、詭異情感與反覆揭露的孩童回憶之間的關係,以及在混和圖像符號與自身經驗與知識之後所理解的文化內涵。 筆者的繪畫創作作品經由熟悉的日常物件,寫實技法以及安置隱匿符號的組合構成,使觀者在第一接觸時感到自然、無違和感、毫無防備的全然接受。但當通過仔細審查,觸及陌生的符號的過程,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油然而生,是文化的隔閡?是陌生感?是不協調感?還是似曾相識?經過這些生產出來的疑惑,企圖激發觀者的個人經驗與異地知識,因為文化隔閡甚至於好奇心,進而追溯每一個物件背後隱晦的文化語彙,引發更深層的文化探討,並且藉由這些過程,思考個人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