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桃花源心象造境─吳玉潔水墨創作論述(2013) 吳玉潔; WU, YU-CHIEH「桃花源」自從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出現後,長時間以來一直是文化藝術界喜愛的題材,其意象也隨著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產生改變。從《山海經》的崑崙仙境和玄圃、荊湘地區的民間故事,到陶潛的〈桃花源記〉,這種追求永恆樂園的意念,融合到文人的理想山水繪畫及園林,甚至隨著文化傳播到韓國和日本,個別形成在地化的仙境山水與心之書齋。「桃花源」最終成為人們所嚮往的理想世界、「心」中的永恆歸屬之地。 為了與外在世界的紛擾共處,我們必須時常向內走進「心」中的歸屬之地省察自身,這片秘境既是暫時超脫現實的永恆理想樂園,也是能顯現自我人格潛意識之處。20世紀的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畢生研究人格潛在意識,並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陰影等多種原型,使我們能深入解析人們的心理狀態。 本研究主要透過桃花源相關的文獻探討與圖像分析,探討如何藉由空間表現,從虛假的外在現實過渡到真實的心靈圖像,以一種「源內」和「源外」的空間概念區分「內在」與「外在」,進而討論心象空間的兩種類型:理想世界、人格顯現的差異。經過文獻探討作為創作論述的基礎,結合本身的生活及繪畫經驗,形塑自我的桃花源心境圖像及繪畫風格。繪畫創作上探討膠彩及水墨運用在紙、絹上的差異,最後選擇絹作為主要表現基底材,而構圖安排上,作品之間帶有些許故事情節的連結,也就是從「源外」走進「源內」的過程,嘗試呈現出靜謐而空靈的水墨淡彩繪畫風格。Item 心境桃花源–謝麗美彩墨創作論述(2019) 謝麗美; Shieh, Li-Mei長期以來「桃花源記」這個故事受到一直受到大眾的喜愛,也是藝術創作喜愛的題材之一,「桃花源」是一處想像中的莊園,陶潛將國家的理想模型,村中的秩序、生活、文化與價值型態,以生動的文字做了詳盡的描述,除了表現出心靈嚮往之處外,也對現實的社會做了嚴格的批判,以及對俗世的諷諫。自古以來詩人與畫家對於山清水秀的美景有著無比的眷戀,樸實的鄉村生活是千古田園詩人與畫家的憧憬,我喜愛鄉村,這充滿人情味的鄉村是我的家,是我成長的「所在」,是我追求心靈休憩的夢鄉。有感於此,筆者以懷鄉愛鄉的心情,藉由「夢幻桃花源」的創作意念來追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同時以「夢幻桃花源」為主軸,進行論文之研究與發展相關系列之繪畫創作。 為了體現筆者心中的「桃花源」,作品創作主要為下列三部分:第一、「童年夢幻」系列,小時候的快樂很簡單,因此筆者以「泡泡」來代表童年的圓滿夢想,構圖上採現代手法讓整體線條與留白凸顯重疊一圈圈的緊密泡泡,除營造出心中理想世界外,也讓觀賞者有如進入童話世界的夢幻。第二、「浮生掠影」系列,為筆者旅遊經歷與心境的轉變,而這一系列亦是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藉畫作的轉化來感受生命的價值,營造出自己生命中的世界,讓生命再燃出另一火花。第三、「悠然自得」系列,筆者將前段遊歷經驗消化並轉化為自身的創作養分,以自己的筆墨和鋪陳來塑造出內心的桃花源世界。觀賞藝術創作可以帶給人們身心靈的平靜,期望藉由創作來調整自我的心靈,達到平祥無違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