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蕨處逢生-劉潔樺水墨創作論述
    (2020) 劉潔樺; Liu, Jie-Hua
      本研究以蕨類為創作主題,透過水墨的表現形式,藉由畫筆,進而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從十八、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現代化產生的便利對大自然的衝擊越來越明顯,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資本主義如何剝削大自然,為了滿足人的發展的需要,勞動作為人和自然間的物質交換,在資本主義想要得到的利潤及生產條件下,勞動破壞了自然條件。馬克思提出「自然人化」的理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改變了自然界,所形成的人化的自然界。他希望人真的可以以理性來控制自身的行為,並調整人與自然間的新陳代謝。   人類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已愈來愈嚴重,環境問題已由區域性轉為全球性,資源過度利用的情況加速,全球各地面對環境退化、生態危機的問題,除了在各地召開環境會議、訂定議程,及許多有關環境的節日活動外,各地的藝術家也用作品來呼應,籍此希望人類重視地球環境。   本論文架構共分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環境生態永續與藝術介入,以環境浩劫與環境保護、藝術介入社會反映、生態藝術進行探討;第三章「蕨處逢生」創作理念與實踐,進一步說明創作理念、創作方法、創作主題系譜;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將《自生系列》、《營生系列》、《存生系列》、《生生系列》四個系列的作品進行說明;第五章結論。   這次「蕨處逢生」創作作品是利用差異性並置在同一畫面,再透過水墨等的技法,使二種不同質感、格格不入的物品融合,讓畫面呈現調和的美感,這是以比較含蓄的方式表現,未來可以嘗試結合不同的媒材,使用複和媒材,讓畫面的衝突美感更加強烈。在主題性上,此次創作是以生態環境議題為主,希望人們可以重視環境保護,未來可探討更多社會性的議題,如糧食、災害等,讓探討的議題更寬廣。
  • Item
    片斷.心轉-汪昀萱水墨創作研究
    (2019) 汪昀萱; Wang, Yun-Syuan
    經歷,過程,記憶,每一個人的生活實踐所成的印記,都是繁雜龐大的體系。本文以“遷”的災難為主題。藉由熟悉的成長印象討論自身生命“災難”所乘載的前半生的意義。如何在水墨創作中去療癒所留下的傷痕,透過敘事的人、事、物,由視覺的敏感空間墨留的搭配,給予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遷的歷程,因人的機遇而不同,追憶也是生命的實踐方法之一,通過眷村的災遷,九二一的傷痕創痛,這些記憶圖像所描繪的情境,無非是以過去對未來的期待,由每個年時的碎片再現真實的由創作中重構。 記憶本身會伴隨著每個人生活,有過去的印記是複雜,龐大的生活體系,追憶又是一種與現在附合的實驗方式,作品的圖像、故事、傳說,塑造出憶起經驗的想象與對過去的釋放。這些所有天災、地變、人禍的記憶碎片,再追憶拼湊,疏離了災難中的痛,及無法抹去的悲傷。用思索的記憶,和過往印記為出發點,把歷史的痛,天譴的傷,自作品中推移出來,經過創作的洗禮,內心感受到巨大變化,這些“過去”重新組合的情境,推移重生。石濤《畫語錄》提及:「夫一畫含義物中,畫愛墨、墨愛筆、筆於腕、腕於心。」繪畫作品本身蘊藏畫者真實的情感與其心境,不論內在的情境或心境都結合了筆者對人生的傷痛意識表態。 本文分為五大章節:第一章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內容、研究範圍、名詞釋義;第二章試以個人歷程記憶而生之因時造境、因心造景之創作理念與學理,分三小節,一變眷村、再變九二一、畫說災難;第三章作品思維與歷程,分析記憶人生的三節敘述結構,故事性的結構、鏡頭式的建構取景及共同的語言災難;第四章個人作品創作解析,分四小節,自眷村系列蛻變至九二一“祭”系列,至進入師大再造心轉重生及心轉外篇系列;第五章結論,期許透過此次創作的實驗與研究,達到再進化心境之成長,並借鏡災難重新出發,發現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