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記憶圖集-胡瑞青繪畫創作研究(2023) 胡瑞青; Hu, Jui-Chin「記憶圖集」之研究創作,是筆者透過桌子和椅子以擬人化的方式,在上蒼或人為所創造的風景下,我們所習慣的知覺系統,在疫情籠罩下的微解封或後疫情時期,習以為常的場景不再存在,只有記憶的圖像還存在著;其中有沉溺於憂傷的圖集、孤寂的圖集、無名的記憶圖集、末世啟示祿、和烏托邦的圖集。對於在心中熟悉的場景,開始思索圖像崩解的可能性。但試圖將腦中的畫面擬像和移情並記錄正在消逝或已消逝的事物,體現曾經真實的存在場景。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針對本主題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做扼要的說明;第二章是從藝術關照歷史上的疫情和東西方人生哲學觀的不同,形成筆者在疫情間觀看人文風景方式的差異。並探討潛意識、象徵和符號的運用,錯置與扭曲影像的再現,以構成新視覺的產生;第三章則從風景畫常用的建構模式─幻象、美化、錯置和模糊,以攝影影像解構、拼貼與重組再現記憶中投射的風景,並實踐形式主義與色彩學的視覺美感;第四章則說明筆者作品中創作與理論驗證。最後在結論中,總結筆者的整個創作的心路歷程與力圖由圖像的轉譯與文獻的研究來佐證自己的創作語彙,並揭示自我反省不足之處與對未來的自我期許。Item 親情的意象與表徵(2016) 林福全; Lin, Fu-Chuan本論文是以「親情」為主軸,以「親情的意象與表徵」為藝術創作的構思,當作生命內涵的養分,表達筆者內心對所愛的父母、家人無限感恩的情感,把心中的意象與對愛的渴望轉化,將現實世界的親情昇華,進而關懷家族、社會與國家,從關懷「血緣親情的小愛」推展至「普世親情的大愛」,讓「親情」的主題意象更明確,從研究中讓自己能更明確的掌握自己,更有自信的活在當下,透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學理的探究,進一步釐清自己心中的迷霧,找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緣自於筆者對父母、家人的愛與關懷為出發點,進而關注生活週遭一切的人事物,目的是探究「親情的意象與表徵」的藝術本質與人文思想。筆者嘗試以文獻與理論蒐集與探究,分別從文學、儒學、倫理學的角度,探討親情的文本意象與表徵。除了文本上的梳理外,再以親情表現的視覺圖像為論述主體,進一步以圖像學、象徵主義及移情理論,探討中西方畫家筆下的親情意象及繪畫風格。然後以個人創作實踐與理念之陳述,透過作品的解析闡述筆者創作過程中的想法、創作元素的發展、作品表現內容、形式和技法的探討。最後針對本創作研究提出筆者的心得及期許,並為此階段藝術創作的總結。 本論文表達筆者自我的生命情感與生命的觀照,論述親情的題材及所延伸的理論意涵,從各種畫論研究中加以體會,具體表現個人創作風格。透過筆者自我內心對話,來表現、象徵、隱喻內在的心靈世界,關心當下的環境、社會與人的對應關係,對週遭的社會文化、成長環境投入關注與省思,發現更深層的人文思想與情感。Item 千分之一風景 - 顏群繪畫創作研究(2019) 顏群; Yen, Chun在漫漫時日底下的千分之一時段裡,存有著對象物的一部分,而凝視片段的它,可藉其上的氣味、紋理或壓痕等……來追回已逝的所有樣貌。因此片段亦包容了整體,而所有的過去、當下甚或是未來,都不再是單一的。千分之一風景,是透過微觀日常中的各種對象物去放大審視其上的痕跡,並以此為線索,進一步推測其中曾經的樣態及形變的成因,自微小的景觀裡淬煉出宏觀的意象。「推想」使時間開始流動,而事件得以延伸,在有意識、無意識和直覺、非直覺的錯置之間,交織出可能的知覺景觀。 本論文首先探討作品中所蘊藏的不可視之內涵,包括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審美經驗中的移情現象,以及具有敘事性的痕跡,接著於第三章回歸探究繪畫上可見的視覺形式、手法等論題,包括觀看的尺度、擬像和後現代主義之於藝術的各種交互關係、聯畫的發展進程和轉變等。筆者以各式的皺摺肌理以及物品的殘溫等特性堆疊出不斷延伸的風景。Item 解形的光影 - 梁育瑄繪畫創作研究(2018) 梁育瑄; Liang, Yu-Hsuan本論文題目為:解形的光影,旨在透過以黑白的形式創作,讓視線聚焦在光線 的流動上,同時以泡泡的漂浮、可反射性、稍縱即逝等特點,結合不同的場景來 體現其中的個人情感意識,並試圖以這樣的創作提煉出蘊含於真實之中的抽象風 景。筆者透過色彩的抽離和環境、光影的選擇及佈局,來營造出獨特的場景氛圍。 此論文首先探討泡泡之於各領域的意義與可能性,從各種角度多方切入研究, 並以攝影為輔繪畫為主,將其轉換為全新的語境。其中創作思維與感官感覺一章,討論了日常空間之於移情作用、黑白畫面帶有的可能性以及繪畫如何再現情 感等力量之議題,一節節切入筆者此一系列繪畫的創作核心。泡泡在物理上的特質和其所帶給人的心理層面上的感受,賦予畫面多元的解讀可能,而筆者藉由寫 實將特定片段的環境和光景重現,並透過描繪不同的場景,重現當時的個人情感意識。泡泡隨風的流動而不斷形變,暗示著一種綿延不盡的感受和時間狀態。Item 記憶中的雨滴—王湘婷繪畫創作研究(2016) 王湘婷; Wang, Hsiang-Ting身為海島型氣候下的我們所形成的記憶片段必然有數段是深受雨水所浸染而成的,舉凡是狂風暴雨、詩意煙雨或是朦朧細雨皆是組成我們這一生記憶中的元素之一,而這些被雨水洗滌景象的記憶片段亦深深牽動著筆者的情思與感觸,也因此,本研究將以雨水相關的記憶為主,思索各種和雨滴交織的記憶畫面所包含的意象、象徵、情感與意義,進而思量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筆者以自身記憶為探究的出發點,並自各種學說與經典名作中探討形成與影響記憶的各種因素以及記憶可呈現的樣貌類型,進而再針對記憶中雨天的景象對筆者含有的意涵、情感和象徵性一一剖析,在這過程中,移情作用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使筆者從中重新體悟到自然的雨水為帶來的各種意義與情感,並進而摸索到回味的意象。筆者自近觀的視點、照相寫實主義構圖的方式與透鏡原理作用的概念去細細處理各種創作思維與學理基礎中摸索到的方向,並嘗試自各種近觀的視角、雨水因透鏡原理形成的景色與筆者自身記憶畫面等景象相互交織融合以揣摩最接近心中的那場充滿情思的雨的景象,再藉由筆者所熟悉的媒材,運用壓克力的流動性與油彩便於堆疊的特性,於畫布上實踐這項探究。 探究記憶便是在深入了解自我,也因此這項研究除了重現筆者記憶中的雨水之外,更是段發掘自我的旅程,重新認識那個被自然所感動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