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精淫搗 —彩墨情色藝術的當代寓言(2008) 黃昱斌; Huang Yu-Pin我的繪畫是一種對自我的剖析與對社會現象的反映,相較於「避世」,我選擇一種以「入世」的態度來做為創作。我將這種關懷建立在愛情與情慾的不同看法上,並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切入,將這兩種議題作出整理,以符合我想表現的並列呈現以及反諷味道的詮釋。 東方繪畫在愛情與情慾的議題表現上,一向較為低調隱晦,在個人情感上,常常以隱喻或者借喩的方式來傳達愛情的宣洩與交流,而情慾的表達則以隱密的方式進行著。但在1987年台灣解嚴後,各類思想逐漸開放,情慾也不再是被箝制的議題,尤其在現今當代藝術思潮中,創作者多使用象徵或寓言的手法,讓觀者獲得更多的想像空間與令人發噱的畫面。 就創作形式而言,多採取的是後現代的思維模式。謝東山:「由於其組成是拼湊式的(pastiche),後現代文本便一開始不須符合因果關係的邏輯,而只要符合文本結構的需要。」,「……它們的構圖方式是嵌鑲式的、同時性的,而且也經常是非邏輯的圖示。」,意即為了畫面的需求,可將原本非關聯性的元素重新詮釋,作出有意義的連結,在更為模糊廣大的地帶當中,以戲謔、遊戲的方式來做出對畫面的解構。這並不只是單純的視覺效果與結構變化,而是更貼切的將各種單一物件做有計畫性的複合概念。 由以上的論點作為創作的基礎,從色彩的影響、圖像的指涉中談到自己的作品,將耽溺在愛情與情慾故事之中的人們,嘲弄的訴諸在畫面上,透露出對社會現狀或愛情觀感的無可奈何,如此,這樣的傷痛經驗表現在彩墨情色藝術上便具有更深的社會意義與價值!Item 台灣當代藝術場域與觀眾溝通經驗研究 - 以台北雙年展為例(2010) 張雅婷本論文旨在針對當代藝術令一般大眾困惑的普遍現象,探討台灣當代藝術場域與觀眾溝通經驗。本研究對向來從孤立藝術作品的狀態來觀看藝術提出質疑,主張觀照藝術生產的文化環境和社會脈絡乃認識當代藝術的重要途徑。 本文以台北雙年展為個案研究對象,探討藝術作為溝通功能的幾個演化關鍵;藉由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中的藝術場域理論,剖析藝術生產場域裡隱藏的訊息;並進一步引跨文化傳播模式,以辨識當代藝術傳播機制全球化的特性。本論文主要研究問題有三:一、台灣當代藝術場域現況;二、台灣當代藝術場域中的觀眾溝通經驗;三、當代藝術場域的觀眾溝通行為模式。研究發現如下: 一、台北雙年展場域屬「限制生產場域」,雖然會受到更大的社會衝突所影響,但也有其自身的邏輯。它同時符合場域的「自主性原則」與「他律性原則」。 二、觀眾參觀當代藝術展的經驗,至少要達到三至五次以上,才能進一步提升與當代藝術溝通的效能;參觀次數與溝通效能的關係,合乎跨文化適應階段理論。 三、觀眾以特定特徵的受教育結構所培育出的「生存心態」,進入關係作用後的當代藝術生產場域,進行跨文化溝通,依據其參觀次數歷經跨文化適應階段,每一階段的參觀經驗都會回歸為觀眾「生存心態」之歷史的一部份。 上述研究發現對觀眾溝通經驗與台北雙年展有下列建議: 一、當代藝術教育應由基礎教育紮根; 二、喜歡當代藝術的觀眾應該要自修,善用藝術經驗與個人生活問題結合; 三、提高台北雙年展策展層級與規格:發展出雙年展路線;以台北市為主題、設立台灣館;策展人不應設限;以特展方式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