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連續圖案設計應用於臺北意象海報創作研究
    (2013) 吳天韻; Wu, Tien-Yun
    本研究在於從歷史的觀點切入,探討圖案的類型與構成方法在史前文化、東方文化、西方文化中,經由歷史的傳承、交流,所延伸出多樣的面貌。由文獻的整理分析,將圖案的創作區分為圖案類型和圖案的構成。圖案的類型主要區分為具象、抽象、文字、複合圖案四種。連續圖案的構成主要有兩種,分別是二方連續以及四方連續,透過文獻資料的分析歸納,將連續圖案的構成方法加以整合歸納出四種構圖法,分別為對稱構圖、網格構圖、鑲嵌構圖以及散點構圖這四種。 本研究運用這四種構圖法以臺北意象為主題進行圖案創作,探討各種方法組合應用之成效,藉由圖案設計表現臺北的豐富意象。希望以圖案創作傳達出對於臺北的觀察並喚起觀眾的記憶,因此選擇以海報做為表現媒材。 由文獻資料發現,圖案的表現多以單一的構圖方法進行創作,少有多種方法的組合形式,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筆者嘗試將多種構成方法組合應用。創作的結果印證了以對稱構圖的方法最容易表現,而連續圖案構圖方法組合應用更能營造視覺的效果,意外地讓圖案增添魅力。
  • Item
    台灣城市地景繪畫研究(1980-2000)
    (2009) 莊雅婷; Chuang Ya-ting
    台灣城市地景繪畫雖然在美術或建築空間領域中偶爾被提及討論或研究,但是對於戰後台灣城市地景繪畫的發展脈絡歷史,卻缺乏完整性、史論性的深入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期望能建立戰後台灣城市地景繪畫及畫家的發展史,以促使學術界對此主題之肯定與研究興趣,並探索其中的城市意象及其意涵,以瞭解當時人們對城市的觀感,並藉由跨領域的研究,探討城市空間規劃與內涵意義,以提供未來城市規劃參考。 本研究主題是以「城市」及其給人的「城市意象」作為研究主體,其中包括實質看得見的「城市地景」與看不見的「城市空間」,並探討其對「人」的觀感與情感影響與關係。論述架構將先論戰後1945年至2000年的台灣城市地景畫畫家及其創作的城市地景畫發展脈絡,再深入研究城市地景繪畫最為豐富的1980年至2000年作品,先探討台灣北、南、中三大主要都會區的城市意象,再整體性的對畫面上看得見的元素進行符號指涉關係研究,最後則深入畫面上看不見的空間元素進行探討。本研究大致獲得以下結論: 一、城市地景繪畫在台灣美術史上具有獨立性與重要性。 二、台灣城市地景繪畫發展與政治解嚴、城市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三、1980年至2000年之台灣城市地景繪畫在美術表現上欲以表達真實城市的樣貌、城市意象及其表達的元素大部份為負面影像與意涵,描繪的城市空間則轉向為已地方性流失、短暫的情感空間及失落的空間。 四、透過台灣城市地景繪畫之研究,反映出應以「人」為本進行城市規劃。 本研究希望能刺激台灣藝術創作者對自身生活環境進行觀照、城市規劃者進而創造利於人際情感與場所精神建立的人本城市、市民也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進而創造自己的城市作品,讓「城市」、「人」、「自然」達到最大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