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寂寞城市-建築場景與其情感場域之研究(2008) 陳家偉; CHEN CHIA WEI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下所遺留的產物,除了構成城市外貌的物理條件外,包容於其中的文化與人群則是真正賦予城市生命特質的要件。而「建築」因為是同時具有物理及文化雙重面貌的「都市人為事實」,在其物理條件上遺留獨特的社會、文化及人群痕跡。筆者在求學期間,台北的城市景觀一直對筆者有股莫名的吸引力,筆者也因此對這城市產生極大興趣,希望藉由在這城市漫遊及觀察的過程中體會台北建築景觀的特質與形成原因,以及背後的人文意涵與創作的契機。 本創作研究以台北發展中所遺留的建築場景為主題,探討其形成的背景與衍生出的人文情感意念,藉由藝術創作將筆者觀察到的特殊人文與情感意念,以描繪建築場景的形式呈現出來,期待觀者從作品中檢視城市文化與自身情感,進而提升自我與環境的認同。 第一章針對本研究主題與目的做簡單的說明與名詞解釋;第二章則從各個面向探討台北建築景觀的特質與形成原因,以及筆者所觀察體會到的城市人文與情感意念;第三章從藝術史流派及創作技巧切入探討創作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攝影帶給筆者創作上的激盪與影響;第四章則說明筆者在創作中描繪的內容以及運用的形式與技法;第五章為作品說明,針對作品表現形式、創作理念及過程做介紹;第六章則為此研究做總結與反省。Item 凝視的場景:維克多˙柏根的攝影-文本(1976-1984)(2008) 林依依; Lin Yi Yi身兼英國藝術家與理論書寫者的維克多˙柏根(Victor Burgin , 1941-),擅長利用攝影與文本並置表達批判觀念。本文的研究範圍鎖定在1976-1984年間,「城市」和「幻想」兩種系列類型的攝影-文本作為主要研究文本,並從「攝影-文本」和「凝視」兩個面向,探究柏根創作、書寫與後現代視覺理論之間的關係。 在「攝影-文本」的部份,柏根集結了各類異質文本、彼此互文指涉,試圖打破圖文觀看的慣習和迷思,提供圖文再現的多種可能。在城市系列藉由影像與文字之間帶來的閱讀張力,發出社會批判的聲音,拉扯出視覺再現背後的迷思、意識形態。隨著柏根理論關注焦點的轉移,攝影-文本也逐漸從社會結構批判,轉向精神分析探究影像再現的無意識。因此在幻想系列中,可見柏根直接走進無意識,利用編導夢境、幻想凝結的影像敘事,探索男性視覺無意識裡的記憶與幻想,集體再現充滿迷思的女性形象,反映社會語言銘刻下的無意識結構。隨著攝影-文本從社會空間到個人無意識的場景更迭,發現柏根始終關注的焦點:視覺再現。因此筆者從「凝視」理論,切入攝影-文本所批評的再現文化。從蘿拉莫薇分析的偷窺和戀物式凝視、拉岡所謂在他人之域想像出的凝視、到傅柯分析全景敞視結構的社會凝視,闡釋視覺再現如何投射觀者內心的無意識慾望,並自我內化帶來囚禁,說明主體經由認同語言文化建構下的觀看,產生再現差異下的權力關係。Item 城市旅行的張望—漫遊城市圖像之創作研究(2010) 廖云榛; Yun-Cheng Liao本創作研究主要表現生活之中的感想,以「人」、「城市」、「大眾運輸系統」三者來作為表現的主要架構,在城市的大環境之下,人在大眾運輸系統空間之中所呈現出來的情緒、表情,常是無感且冷淡的,但在內心深處卻往往有著很複雜瑣碎的思緒與想法,而這樣的思緒,在大眾運輸系統的空間之中,濃縮成一個城市的縮影。在筆者就讀研究所的期間,常需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往返,在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中,筆者常有機會可以觀察到各式各樣的人,於是讓筆者想要從零碎的生活片段,找尋線索進而發展成作品。 從表現主義美學作為一開始的論述主軸,以直覺為出發點,發展以自我主體心靈敘述的創作內涵,再擴大至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心境轉換,所呈現的背景是以城市裡的大眾運輸系統作為主要描繪的空間場景,並從藝術與視覺心理學發展出創作的空間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抽絲剝繭發掘可供創作的圖像表達與人文思維,之後以班雅明「漫遊者」的觀點,闡述筆者在創作時所採取的觀察角度,並說明從中發現的趣味與內容,而在形式表達的部份,則選取剪影作為圖像表現的方式,在文本中說明簡影及留白的隱喻運用以及藝術創作中的獨特語法。 在文本最後闡述,從生活中找尋創作來源與主題一直都是筆者所努力的方向,希望在當代生活環境中所得到的感觸與想法,藉著平面繪畫做為媒介,使平時生活的體驗與想法化為實際的作品。在此次的創作作品中,透過剪影、平塗、重組的方式,讓畫面呈現俐落簡約的風格,以大眾運輸系統的空間做為主要場景,使用漫遊者的角度為觀察視點,將漫遊在城市運輸系統間的時光片段剪輯成一幅幅畫面,透過窗景、車廂空間、剪影人物展現城市的另一種風貌。Item 「都市‧記憶」現今都會結構下的女性意識—黃靖淳創作論述與實踐(2020) 黃靖淳; Huang, Ching-Chun書寫本文,筆者將自身與現代女性對於「都市」的情感加以梳理。近年來臺灣女性就業率提升,使得當代女性的地位與思想已與過去不同,但感性、溫柔、包容,這些傳承已久的觀念仍是現代對於女性性格的主觀意識,雖然這是過去傳統對於女性的框架,卻也是自然而然的情緒流露。 筆者的創作中透過絹本細膩的媒材特性,融合當代女性的特質,以現代女性來到都市後,與都市產生的情感聯繫作為創作題材,利用「紙」與「絹」的重疊產生的圖層效果作為創作手法,展現女性在都市中探索所產生的模糊意象。 本文中,筆者首先說明此論文的研究目的與方向,並討論在這項研究中的限制與目前所遇之困難。第二章將敘述以女性的觀察者角度所見的都市景象,透過數據分析與筆者觀察,加以探討女性對於都市所呈現的模糊、朦朧、曖昧、不確定性……等詞彙的感受,透過這樣的情感,筆者嘗試尋找部分藝術家作品與之連結、分析。在第三章中,筆者將透過歸類不同的創作模式與型態,將不同的藝術家加以比較,歸納出相似的創作手法,並加以比較分析其創作手法及呈現的不同形象。第四章,筆者將自身的創作分析,進一步剖析不同媒材的疊合、創作手法的相關性與自身對於都市情感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