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六朝雞首壺研究(2008) 陳文曦; CHEN WEN-HSI本論文探討六朝雞首壺的相關問題。先從雞首壺的定義與形成的相關歷史背景、起源談起。以中國本土因素、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三方面,來進一步分析其器型形成的因素。並且配合目前可收集到出土的考古報告,盡可能探討雞首壺的發展路徑、影響的因素,導致在器型與的裝飾造型轉變或置換。 藉由出土考古報告、各大公立博物館所藏的六朝的雞首壺,其中考古報告以有紀年的為主,尚未明確標示的年代,需靠考古報告推測可靠的年代,如東晉的謝溫,北齊的婁叡和天統三年(AD567)的庫狄業等,配合文獻資料進行比較,確定典型器之後,在之前學者研究的基礎與成果上,進行比對研究,鷄首壺的起源,並建立其系統脈絡。 筆者亦著力於討論「雞」在六朝的象徵意義,「雞首」在文化象徵的意義。搭配裝飾造型中的連瓣紋、聯珠紋、弦紋在雞首壺上,從中觀察六朝墓葬中的雞首壺,當時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 筆者分析雞頭、盤口、繫耳、把柄、裝飾造型、釉料等建立風格排比,並確立典型器。以線描方式,呈現每個朝代的異同,試圖找出可依循的規律,用數據程式比率,鑑別出每個朝代雞首壺的特色和功能,並期望呈現六朝雞首壺的樣貌。Item 宋代黑胎龍泉瓷器初探(2008) 施潤蒨龍泉窯位於浙江省南部,與南方的越窯、景德鎮窯、建窯,以及北方的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鈞窯並稱為中國八大瓷窯體系,它融合匯集南、北方的陶瓷技藝,並加以改革創新,除了大量生產銷售國內外的商品瓷,更為南宋朝廷生產品質精美的御用瓷,瓷器製作技術之高超,冠絕古今,享譽中外。 根據考古發掘報告與陶瓷研究資料顯示,龍泉窯創燒於北宋,南宋晚期為鼎盛期,所生產的黑胎厚釉與白胎厚釉青瓷為兩種優質極品,尤其宋代黑胎龍泉瓷器數量稀少珍貴,外觀特徵與南宋官窯極為相似,兩者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耐人尋味。 1960年以來,考古學家對龍泉窯遺址進行多次調查發掘,並發表許多相關的文章,只可惜生產黑胎瓷器的窯址嚴重被盜掘,堆積層破壞殆盡,每每提及黑胎龍泉瓷器,大都只是點到為止的隻字片語,內容極其有限,使得宋代黑胎龍泉瓷器的研究長期處於曖昧不明的階段。 筆者一年多來不斷蒐羅龍泉窯的相關資料,嘗試整理多位學者的研究觀點,致力從宋代龍泉窯的燒製歷史、演化過程、胎釉分析、造型風格、製作技術、科學檢測等多方面來研究宋代黑胎龍泉瓷器,期能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勾勒出宋代黑胎龍泉瓷器較為完整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