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雕塑中的負空間與失序性:瑞秋.懷特雷的作品研究(2008) 黃慕怡瑞秋.懷特雷(Rachel Whiteread, 1963-) 的雕塑在1990年代確立其風格。她以傳統的鑄造方式來重現日常生活環境與物件周遭的空間,創造出前衛的、逆轉的空間造形物。本論文以其1989-2006年的鑄造作品為研究對象,針對作品形態、方法與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內容首先採用空間觀與形式分析進行初步認識;接著回顧其崛起背景與脈絡,釐清其空間典範,針對藝術評論與詮釋所提及作品的二元對立特徵,解釋其來由。最後參考完形理論(Gestalt Theory)與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E. Krauss) 提出的失序性(entropy)概念,詮釋其空間運作之特性。綜合評估瑞秋.懷特雷的藝術價值,期望能對創作產生啟示。Item 「形」、「塑」真實寫實繪畫技巧在複合媒材創作上的應用與表現(2005) 曾俊豪人類漫長的歲月裡,繪畫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管是影像記錄或是事物的記載,繪畫它皆能詳實地刻畫出一幕又一幕「真實」的影像,文中筆者試圖從美術史的角度中去論述寫實繪畫的發展,藉由古典技法與材質的探索去剖析寫實繪畫中漫長的歷程變化,重新在我們已知的範籌中學習古典繪畫的表現方法及應用在現代複合媒材創作中的可能性。 在東西方思維的探討下,文中重新了解東西方彼此之間的表現方向與思維模式,並觀察繪畫呈現方式的差異性,企圖再次建構自我創作觀點及在美學基礎上的表現方式,以提供創作時的基本依據。然在面對不斷改變的社會環境中,了解繪畫形式的改變與發展,探討「形式」與立體空間中的對映關係及雕塑繪畫的可能性,進一步創作出個人的表現張力,也正是筆者研究中十分關注的對象。而這些便是本次創作研究中主要的方向。 面對諸多形式藝術的表現方式裡,筆者試圖創作寫實繪畫的新視覺感受,當重新思考繪畫能否產生新發展時,嘗試與社會脈動相關連的表現形式結合,在媒材與單純寫實對像物上對立與衝突所產生的畫面碰撞張力下,表達出虛實思維、造形及色彩的力量,在形式創作上揉合了東西方思想的優缺點與表現方式,再次整理及創造出屬於自己與這時代的相連接的寫實繪畫。Item 羅丹的象徵主義世界─從青銅時代到巴爾札克紀念碑的發展戴繼宗; DAI,JI-ZONG本論文主要研究羅丹第一件重要的作品「青銅時代」,到他最純粹、最具現代性的大 作「巴爾札克紀念碑」的發展過程,藉以探討他的藝術中所存在的象征主義,并確立 他在十九、二十世紀更迭的藝術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論文首先在導論中指出,由於羅丹所生存的時代背景,以及他龐大的作品數量、多 樣的媒材、獨特的表現方式、意義含糊的主題,使得他的藝術具有多樣性的風格,也 導致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曖昧不明。因此,本論文從羅丹主要作品的發展過程,確實 掌握羅丹藝術的本質,解決羅丹在藝術史上的問題。 論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討十九世紀自昂熱的大衛以來,雕塑中的自然主義的發展、羅丹 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的學習和訓練,以及在長期艱苦狐獨的磨煉之后,「青銅時代」所 展現的成果和意義。 論文的第二章主要探討羅丹如何在「地獄門」上結合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和建築、 哥德時代的法國建築、但丁和波萊爾的詩,以及他所創造之富表現力和生命力的人體 ;接著探討羅丹從但丁的「神曲」轉移至波特萊爾的「惡之華」,重新面對生命,運 用自己獨特的制作方式與風格,創造出具有意義與象征之現代地獄。 論文的第三章主要探討1880年代羅丹開始制作的兩件主要的紀念碑:「卡萊市民」和 「維克多‧雨果紀念碑」。前者以中世紀卡萊市的英雄故事為背景,然而羅丹的表現 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將他們拉近到我們生活的空間,創造最真實、最富生命力的表現 ;在后者,雖然羅丹運用傳統諷喻的表現方式,但是他創造最基本的創造象征,融合 了自己和雨果的創造觀念。 論文的第四章主要探討羅丹1890年代制作的「巴爾札克紀念碑」,累積圖像資料,捕 捉巴爾札克真實的面貌,然而這座紀念碑的表現超越表面的寫實,率直地表現這位偉 大作家的靈魂,亦成為他個人精神的紀念碑。 從「青銅時代」到「巴爾札克紀念碑」,可以證實羅丹從寫實到象征的發展,即使在 最寫真的「青銅時代」,亦不放棄賦予作品更多的思想和意義。他的作品并不僅止於 表面的再現,而是企圖捕捉物體表面之下的內在真實。他認為最純粹的杰作必須將形 式、線條和顏色融化為思想與象征;對他而言,作品的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象征 。本論文因此認為羅丹與莫內和左拉一樣,對象征主義的運動有重大的貢獻,也唯有 切實掌握羅丹藝術中的思想與象征,才能確實掌握羅丹藝術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