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模糊的深度-數位影像的詩意沈浸與擴散
    (2024) 廖珈慧; Liao, Chia-Huei
    本創作研究目的是以視覺模糊的深度為主題,探討「數位影像的詩意表現」。模糊代表著深度表現的某種可逆性,意指維度的錯亂為概念及核心,以光柵板發展新媒體藝術創作,視覺模糊的看不清,像是鏡頭一樣沒辦法聚焦,心裡的模糊、錯覺也是一種模糊,創作個展《浮光掠影》利用光柵板延伸視覺上深度的可逆性,將視覺感官和所處的真實串聯,將這樣的概念實踐在現光柵載體上,與深度之重新討論跟作品產生連結。看其深、識不清,以現象學角度探討模糊與深度間的關係,不是只有一個物理的空間,是知覺的一部分,錯視就會產生一種模糊,探討模糊的現象是錯視的一種可能的表現,眼睛看見我們想看到的,還是我們其實是有選擇我們想看的,單就視覺的二維平面從繪畫到三維的深度空間來探討應用於藝術視覺空間比現,突破了既有觀看角度上的習慣。探討AI與詩意在藝術中取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創作不可缺失靈光般的存在,它是所有視覺的一個可塑性,深度也是維度,但維度不是只是單一,以對視覺深度的圖像解析,從藝術的表現重新導論,藉著我們觀看數位創作角度與光柵載體的各種可能之場域所產生的關係,探討藝術思維表現。本論文將「模糊」與「詩意」透過創作《浮光掠影》的深度,影像實境被光柵重新轉譯,產生認知效果的可逆性,是否能達到觀看不同的視覺效果或是藝術的再現後,又是否有不同的影像張力與呈現特質。
  • Item
    瞧!我與世界格格不入特定展
    (2024) 侯瑞瓔; Hou, Jui-Ying
    時代趨勢、地域人文與科技資訊,框限視域範圍;創作者、策展人、展覽與觀眾,架構視域條件;意念、性格與情慾,在視域奔竄;意識流、能識者與所識者,於同一視域維度作用,如此複雜的眾元件都到位方能產出幾近正確意義的作品。若以數學邏輯試算,或可有百分之一的機會能出現一件具永恆真義的藝術品。筆者以創作人身分,藉一場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畫展,積極控制變因催化試驗結果,企圖取得具足能量的結晶體並試將其複雜之過程完整紀錄,編輯成文。航程漫漫,畫家將日常之風花雪雨與星辰日月塗繪成詩;用藝術創作療癒心靈缺口;用展覽窺視本真身影,依恃引航人的號角聲,終在極美之境靠岸。如海德格:「人•詩意地棲居」;那畫,便是靈魂的安息場!
  • Item
    詩意哲學的圖像建構-陳逸鋒「空間」與「白」系列作品探討
    (2013) 陳逸鋒; Chen I Feng
    此創作研究命名為《詩意哲學的圖像建構》,旨在探討「詩意」,如何在視覺圖像中建構詩意的存有與詩意的體驗,筆者藉由巴舍拉現象學探討詩意象與藝術史脈絡來探究自身創作的圖像建構。要理性分析詩意如何顯現並不容易,與其釐清詩意為何,不如將焦點放在詩意的感受,既是回到詩意感的本身。「詩意」之所以能夠被感知,其因是情境的接受,它並不會突然出現,而意圖獲取詩意感,必先進入情境之中、沉溺於其中,迴盪在清新的詩意象裡,並持續的誇大。 現象學物質的本質探究,在詩意體驗中不具任何意義,唯有囊括在情境之中的物質才有被認知的價值,對於場所與物質的想像必須是先於思維的。在筆者的創作中,表現形式的建立乃是承載詩意象的關鍵,藉由藝術史脈絡的探討,得以釐清筆者創作形式的源頭。從文藝復興的線性透視、新現實主義攝影的形象特寫、學院藝術畫科階級的破除、寫實主義的形象肖似、塞尚的圖象知覺統合、李希特漠然情感的照片繪畫等……皆影響了筆者繪畫觀念與繪畫形式表達。在「空間」與「白」系列創作中,作品皆以油畫為主要媒材,而材料的運用在本文也是探討的重點,基底材的選用、塗底層的程序、繪畫層的製作和保護層實驗,皆與作品所傳達的訊息有緊密連結。 在「空間」與「白」系列的創作中,筆者以簡潔的色調與形體塑造一種純粹的視覺經驗,其內無繁雜的符號象徵,單純的視覺結構更能體驗到細膩的物質,進而顯現出筆者的創作態度與生活價值。
  • Item
    風的味道-詩意繪本的視覺敘述
    (2009) 劉淑娟
    有鑒於本來是以兒童為主要消費群的繪本市場,近年來也逐漸發展出針對成人閱讀的成人繪本,而成人其心智及思考皆比兒童更加深入,因此繪本圖文深度的開發也顯的刻不容緩。而詩是一種充滿聯想性的創作品,所以,本研究欲探討「詩意」風格應用於成人繪本的可能,且將之應用於自我創作中。 本論文主要研究方向為「繪本」、「詩意」的相關探討與分析。研究初期先對繪本定義、技法和要素等等有概略的了解後,才著手分析繪本中視覺敘述的手法,最後,針對「詩意」在文學上的應用表現進行探討。而第三章中,則探討具有「詩意」風格的相關繪畫作品,再以KJ 法分析出「詩意」繪畫的表現手法。經研究發現,「詩意」繪畫表現有共有四種: 1. 幻想夢境的表現 2. 蒙太奇的拼貼風格 3. 「實」與「虛」的空間 4. 充滿童趣的想像 而根據以上研究的收穫,進行針對成人閱讀的繪本創作-《風的味道》,過程中經歷了文本的構思、草圖的繪製、精稿彩繪至成品的完成,最後根據創作的實驗,提出應用「詩意」風格於繪本中的結論,說明個人在此研究與創作過程中的心得以及可再加以研究的建議方向。
  • Item
    家屋意象的現象直觀-彭泰仁創作論述
    (2006) 彭泰仁
    從現象直觀的經驗出發,回歸物本身,以一切的感知為基礎去直接感受對象物對給予的想像意象與回憶,透過對物體不同的觀看方式所發生的不同想像迴盪去直觀對對象物的意象,並經由持續的相疊合中的統一聯繫的分析,通過直觀主動地確認差別之中的同一性而達到本質直觀的目的,而身體與空間相互之間的意向流所造成的這個知覺場為身體對空間經驗的感知基礎,我們能動的身體的感知經驗,在場的身體與許多非在場的身體空缺的在場,空間概念被建構起來。而當我們在閱讀(詩/藝術)時詩意的產生是先於思維的,它是屬於靈魂的想像活動,當我們感受到詩意時,詩意化入我們自身。在這樣對詩現象感知召喚下,我們回到我們熟悉的棲居所中,感受家屋空間的詩意象所帶來的種種的回憶與想像的聯結的空間意象為何,感受記憶與想像在空間的固著模式,經驗時間與回憶在空間的存在特質下,我們回到了所有舊時的棲居所中,感受那屬於自我的私密性空間。最後透過對家屋空間的意象分析,我們的身體在與家屋空間的感知相互投射下,我已成為了我居住的那間家屋。而一切對家屋的感知都將歸結到一個家屋原型的核心中,我透過的對外在空間的現象直觀,回到了我自身心理原型模式中。
  • Item
    繁花若夢
    (2020) 李若蘭; Lee, Jo-Lan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係源於對自然界的觀察以反映內心的壓力、轉換、釋放 、到以第三者的心態來觀察這世界,東方的哲學家老子對於水的思考,引發他對生命價值的態度,他透過「水」的象徵意義,讓我們面對人生態度有不同的看法。從古至今中國傳統的「花鳥畫」一直是有隱藏、隱喻、托物等的象徵符號,本文除了水紋象徵性引發心靈的探討和潛意識的發掘外,也藉由蝴蝶、花卉、小草、樹根的隱喻來訴說心中無法說出的語彙,從中國古典美學出發,作為研究的目的。 本論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內容與範圍、研究的方法與步驟。第二章主要以東方美學、西方的潛意識及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詩意」的探討其中:老子對於「水」的哲思,「上善若水」的論述、潛意識之探微,包括佛洛依德、阿德勒、榮格學說探討、繪畫中的「詩意」表達及「虛與「實」的論述。第三章創作理念與探討包含:水紋與花卉的象徵意義、花鳥畫中的象徵、隱喻內涵、融入現代思維和人文思想的花鳥畫並舉例四位藝術家鄭月妹、胡以誠、黃淑卿、孫翼華的畫風以及創作內涵與形式包含:詩與夢、隱喻、空間配置、鏡像階段、媒材與技法。第四章「繁花若夢」作品實踐和解析和第五章結語:創作省思和未來的展望。筆者希望透過此次創作能夠發揮傳統水墨的特色又兼具現代人生活經驗的本質,加以融匯貫通希望能成為紓發情思的花鳥畫。
  • Item
    靜觀萬物皆自得-照像寫實繪畫研究
    (2019) 古雅仁; Ku, Ya-Jen
    本文論述與創作的核心,希望透過繪畫作為自我檢視與探究的手段,回到繪畫的原點,重新審視其意義與初衷價值,藉由描繪對象以及創作手法的繪製歷程,與個人的藝術思想和創作理念,察覺自我慣性的現象,放下自我習慣的藝術性,以及思想探索的建設與破壞歷程,建構出本文創作系列的作品,和進程的美學思想。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及目的,透過論研究的靜物及花卉,釐清創作的理路,探索繪畫的心靈及物我兩造的覺知。第二章創作的方法及分析,透過寫生的靈感收集,以及照相機及App軟體的輔助,對於色彩、光線及表現技巧的分析。第三章在說明創作的理念以及思想,創作過程中觀察、感受、理解、表現的創作模式探討,了解繪畫過程中意念的變化,探索觀看與大腦運作的關係。第四章主要針對「靜觀自得」、「蛻變」、「寂靜潔白」、「花」和「詩意蔓延」等系列作品進行分析與探討。第五章由「靜觀自得」到「詩意蔓延」等系列的創作,是加法與減法的創作歷程,先化繁為簡,純化提煉,再由簡入繁,萬取收一再以一寓萬。 透過這本文研究與探討,發現從初期的加法概念創作,慢慢地每一次都如同是在減法的過程,但每一次的減法讓自己更進入另外一個沒有探索過的小世界,也讓筆者體會到還有許多浩瀚的空間,值得繼續去探討與感受,當下的感動透過創作讓自己不斷地進行物與我的對話,也不斷的向內探索進去,發現未知的自己,不知覺形成藝術理念的加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