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台灣大學生自發性裝飾行為之分析研究
    (2011) 鍾政岳; Cheng-Yueh,Chung
    本研究以「台灣大學生自發性裝飾行為之分析研究」為方向,視覺文化為研究基礎,進行大學生在「視覺文化訊息來源」、「選擇與偏好」、「認知與理解」在實際裝飾行為的裝飾品、形式、風格之次數與廣度的交叉比對與分析,研究工具使用問卷調查、照片收集,研究法則運用了敘述性統計量化分析、質性訪談、內容分析法等進行探究。 研究問題是要探究大學生對視覺文化相關的認知與自發性裝飾行為的相互關係,研究主要結果為: 一、大學生對視覺文化訊息來源之探究: (一)受到「動漫、電影電視媒體」之影響效應,不如「個人喜好」來得顯著;在受「日韓」、「歐美」與「台港澳」的流行文化影響因素上,均不顯著。 (二)大學生在訊息接收上個人喜好明顯,且男女不同。 二、學生對裝飾品之選擇與偏好之探究: (一)大學生在選擇裝飾品時,外觀之造型與風格為首要影響的條件,仍需與自身的審美品味相投合。 (二)大學生的自發性行為,其審美基礎受自我喜好與學校美術教育影響,尤其女性更顯著。 三、大學生對自發性裝飾行為與視覺文化之認知與理解之探究: (一)大學生對於視覺文化認知的部分並不顯著,對於說出物品背後的脈絡與意義沒有顯著的狀況。 (二)大學生對自發性裝飾行為可以營造空間氣氛,表現出我的審美品味或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認同度高。 (三)大學生對自發性裝飾行為可以表現自我特質,裝飾品代表了某一部份的自己認同度高。 四、以綜合分析而言: (一)雖然男女性對視覺文化整體認知呈現一致,但在裝飾行為上,不論在次數、形式、風格等,女性的都比男性要來的顯著。 (二)根據質的探究,個人意義或情感層次,在大學生對於自發性裝飾行為與裝飾品上明顯重要。 以上結論,提供藝術教育工作者,成為對大學生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策略擬定之參考,以建構出適合大學生學習之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協助大學生對裝飾物品之情感與意義層面的脈絡關係,協助引導大學生對視覺文化與裝飾品背後脈絡之探究學習。
  • Item
    台灣創意市集主辦單位創意氛圍形塑之研究—以四個創意市集主辦單位為例
    (2009) 李芝瑩; Chih-Ying Lee
    創意市集在台灣掀起一陣風潮,不但為人們帶來全新的藝文體驗,也將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拉近,更給了創作者追求夢想的理由與機會。為了更深入了解台灣創意市集的發展脈絡,本研究聚焦於發起活動的主辦單位,選取四個相異性質、背景的專業團隊進行研究,除了分析他們的個別特色之外,也透過主辦單位的經驗分享,從中尋找形塑活動創意氛圍的要素;同時,也欲透過主辦單位的觀點,為發展陷入瓶頸的台灣創意市集生態尋求新的可能。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選擇四個背景各異的創意市集主辦單位進行研究,分別為:屬於小眾團體的「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團隊、集結各方資源組成非營利組織,目前策劃「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的台灣藝術市集協會、強調與社區結合,負責策劃「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以及舉辦「一卡皮箱SHOW自己—敦南誠品創意市集」的誠品企業。藉由訪談、觀察和文件資料收集的方式,了解不同主辦單位的辦理特色、經營創意市集的相關實務,並探討主辦單位與政府等其他相關單位合作辦理活動之經驗與看法。在經過近一年的研究歷程後,本研究獲得以下主要研究結果: 一、不同類型之創意市集主辦單位有其不同的發展脈絡與辦理動機。 二、不同類型之創意市集有其相異的活動氛圍。 三、不同類型之創意市集主辦單位有其各自的活動策劃關鍵。 四、不同類型之創意市集主辦單位的團隊精神有其同質性。 五、不同類型之創意市集未來受大環境侷限影響而有發展之限制。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創意市集主辦單位、創意工作者、政府相關單位與後續研究分別提出具體建議,並分享研究省思,作為檢視與思考的面向。
  • Item
    台灣大學生跨性別影像解讀反應及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8) 謝妃雅; Fei-Ya Hsieh
    在視覺影像爆炸的當下,不同於既有性別定律的文化和思潮透過了影像的傳遞,持續再現甚至流行於我們的社會與生活中,而資訊流通迅速、媒體發達的台灣,更應關注於相關議題之現象與發展,尤其聚焦在年輕世代在接受影像刺激與性別意識發展間的交互作用與關聯。故本研究從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角度出發,對於性別越界之議題進行探究,旨在透過了解台灣大學生的觀看經驗,從中深究其對跨性別影像解讀時所引發之反應,進而分析影響此反應之可能因素,最後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藝術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分兩階段進行,首先以量化研究的方式,對抽樣出的540名台北市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相關現況的普遍現象和趨勢,並從統計結果之數據的極端值中找尋質性研究的對象,而後則對5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與分析。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1)大學生對跨性別影像的解讀普遍傾向於積極、肯定。(2)大學生對跨性別影像的解讀落差極大。(3)大學生的性別模式背景對跨性別影像解讀反應和態度有所影響。(4)大學生專業學習背景對跨性別影像解讀反應和態度有所影響。(5)影像主體的性別模式對大學生跨性別影像解讀反應有所影響。(6)影像主體的性別表現方式對大學生跨性別影像解讀反應有所影響。(7)影像操作和呈現的手法對大學生跨性別影像解讀反應有所影響。 最後,建議結合藝術教育與跨性別議題、性別教育與日常生活影像等,將視覺文化視為一種策略,啟動性別越界的可能,方能向性別平等之論述與理想更邁進一步。
  • Item
    視覺文化教學概念融入國中藝術創作課程之實驗研究
    (2004) 江秀琪; Hsiu-Chi Chiang
    在後現代藝術教育的思潮下,藝術創作教學逐漸擺脫媒材-技法的限制,轉而強調與生活經驗的結合。而近幾年來,視覺文化範疇的研究掌握社會脈動,日漸受到藝術教育界所重視。如何讓藝術創作教學更貼近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研究目的在於參酌視覺文化相關理論,歸納可實踐的教學概念,進而融入此教學概念於後現代藝術創作課程,探討國中生在本實驗課程的學習成效與回饋反應。 本研究對象為桃園縣某國中二年級學生,採不等組只有後測實驗-對照組設計,受試者共計75人,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分派實驗組與對照組各一班,前者接受視覺文化教學概念,後者則未接受此教學概念,兩組均實施為期八週,每週一節的教學實驗,並在實驗後以相關的評量單與調查問卷進行評量。本研究採取文獻探討,以及單因子多變項共變數分析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回答四個研究問題。 歸納出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依據相關理論可發展出具體可行的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 二、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能融入藝術創作之課程內容中。 三、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能提高國中生在藝術創作課程的學習成效。 四、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能增進國中生對藝術創作課程的學習回饋反 應。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對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應用、藝術創作教學引導、藝術創作課程實施、相關研究執行等四方面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