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生活之歌--人與自然和諧沉靜美感的探討
    (2009) 羅淳靜; Lo, Chun-Ching
    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的消費社會中,人們過的比以往舒適與便捷,但是物質生活的富足似乎沒有讓精神生活一併提升,人們顯得茫然失措、人與人的關係進而趨向冷漠、疏離進而麻木。在第二章第一節中筆者由較宏觀的社會學角度與全球視野,探討歸納出這種現象形成的成因如下:當代社會呈現多元複雜的局面,充滿了各種的可能性,人們比起以往獲得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則造成壓力與不安。快速變遷的社會使傳統既有秩序崩壞,人們的生活型態有巨大的轉變,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拉扯、磨合,衍生出失序與不確定性。人們因適應不良感到焦慮,趨於冷漠、麻木不仁。 第二章第一、二節回歸東方精神,東方哲學風靡世界,從東方的哲學精神裡獲得心靈的解放蔚為風潮,筆者從東方傳統文化溯源,冀望透過文化的核心價值獲得解放撫慰心靈之道。東方審美意識深受禪宗影響,與世俗相結合產生平淡自然的趣味。中國的隱逸哲學,文人寄情於田園山水之間,懷著悠閒恬適的生活態度,體會生活的樂趣。第二章第三節著眼於文化融合:不同的文化相激盪,衍生出新的面貌。筆者選取近代藝術史上顯著東西相互融合的實例:在西方方面,十九世紀自印象派以來的近代藝術,主要探討歐迪隆・荷東晚年具裝飾性的繪畫;東方方面,聚焦在日本近代藝術,以黑田清輝、東山魁夷為主。第二章第四節中筆者以身處在台灣的立場對當代台灣美術發展現況略述與反思。 第三章裡創作內容,筆者選擇生活週遭的自然景物與人物為題材,結合少女與花草兩種元素,捨棄西方透視表現法,透過平面化的空間、明快典雅的色彩和自由流暢的線條,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捕捉其安祥自適的神情與整體空間氛圍。在第二、三節中解說繪畫技法媒材的選用及使用心得。第四章針對個別作品的內容與媒材說明,第五章作結。
  • Item
    台北都會女子生活意象之創作研究
    (2006) 李昇洋
    筆者深信所有的人都聽過聖經中上帝耶和華創造亞當與夏娃的故事,筆者在此並非有意宣揚任何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意念;但世界上渾然天成的人類性別,只有男性與女性卻是不爭的事實。古往今來,無論古今中外,關於探討「人」這個議題的藝術創作始終未曾間斷,而相對於男性的女性,恰巧也成為男性創作者所關注、歌誦、甚至美化的靈感來源;雖然同性相斥的觀念,早在有同性之愛的遠古記載中已崩解,但異性相吸而昇華為千古流傳的經典藝術,卻如洪流般源源不斷的傳頌至今,各類關於描寫女性的藝術一再上演,舉凡繪畫、音樂、文學(詩歌)、戲劇、舞蹈、電影,多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 筆者自大學時代迄今,「女性」這個題材始終是筆者繪畫創作中最重要的主題,與其要狹隘的說只是異性相吸的情況使然,不如說是單純對女性美的讚嘆之餘,所發自內心的深刻感動而昇華成繪畫創作的強烈慾望;而此次的論文題目之所以會選定以「台北都會女子生活意象」為研究,一來是題材仍能觀照在筆者所熱衷的年輕女性角色上;二則主要是因為筆者從小即生長於都市中,對於都會女子的瞭解與接觸;不論是她們外表的妝扮及內心的感情世界,相信筆者對其都會女子熟悉的程度應更具有說服力。 本文為創作形式的論文,故撰寫的重點在於筆者本人之繪畫創作,而並非偏重學理的研究與探討,或涉入過多與女性主義相關的理論。本文共分為六章:壹、緒論,貳、創作理論基礎,參、創作主題之背景條件與原素,肆、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伍、作品解析,陸、結論。
  • Item
    靜定時光—「生活中記憶圖像」之創作研究
    (2007) 王瀚賢; Han Shien Wang
    藝術的本性是抽象的,它的目的是創造和欣賞並讓人的生活更加的美好。本論文的最終目的,亦是努力實踐這個結果。決定以靜定時光─關於『生活中記憶圖像』的探討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希望透過在時間的流逝中,重現記憶的過程,探討過往的印象,透過各種形式賦予一個新的詮釋,意圖表現出真實的情感,而經由創作形式的連結,不只是呈現了筆者直觀性可視可辨的淺層直覺,也希望能牽引因心理層次上的複雜包容性而產生共感的深層直覺,除了對筆者是生活體驗的一種回顧與省思,也透過視覺上的美感表現,能給予欣賞者心靈上的體悟,各自審視屬於自己的記憶圖像。 在藝術形式表現多元的時代中,如何焠鍊出心靈深處的感動,透過個人的藝術語彙,激發生命力的展現,是每一位藝術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筆者欲從生活體驗中激發出令筆者難以忘懷的記憶畫面,試圖從混沌模糊中漸次釐清形象,注入經過人生歲月刻畫的體悟,從中將圖像融合藉由聯想甚或虛擬的方式,將抽象的情感層次移情於具體的形象,透過這樣的一個創作過程,引發內在對藝術創作的思考與價值的澄清,重新定位自我,並期許自己能更清楚所走的方向,奠定堅實的根基與信心。 本論文撰寫的重心架構共分六節來分述,謹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 敘述筆者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創作內容及方法,以生活體驗的一種內在省思,從過往記憶畫面中尋找聯結,藉由自我的審視,重新賦予新的形象,透過靜謐氛圍的象徵意涵,尋求一種共感的心靈交會之圖像。 第二章:創作理念與理論基礎之探究 從長久的生活體驗中發掘題材,轉化記憶與圖像中的連結,並從象徵主義的情感聯結,時間存有的記憶尋找和移情作用的情感投射,轉化為創作理論的基礎。 第三章:西方繪畫中生活風貌的表現 從繪畫史中擷取前人的表現內容及形式、技法以及美學意涵,作為啟發創作的激素。 第四章: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 創作內容以情感的再現為主,藉重新轉化的記憶圖像對自我做一反思,運用光影的表現,寧靜氛圍的情境,隱諱的象徵意涵來呈現,並探究其形式與技法媒材之應用。 第五章:作品解說與分析 分析作品之主題內容及表現形式。 第六章:結論 個人創作體驗與成果的分享,並期許自我的展望與未來創作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