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離域計畫:張芷蓁水墨創作論述
    (2022) 張芷蓁; Chang, Zhi-Zhen
    本文將筆者自身研究所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作為此次研究計畫之對象,其創作脈絡源自身體意向衍生的情感連結。研究內容多為筆者自身對各式「場域」的記憶與情感,並藉由創作將相關經驗以計畫形式展現於畫面中。第一章是為本次研究之緒論,針對創作動機目的、內容範圍、方法與相關名詞釋義進行研究上的初步梳理。第二章學理依據是以現象學角度為主,藝術治療相關書籍為輔,探討「離域」中「域」與「離」的意義界定與相關連結,並整理以此創作形式呈現主題「離域」的原因與計畫儀式性的相關意向。接著第三章為闡述創作研究的思想內容與形式表現;首先說明創作理念與思維,探究作品中顯現的重要表徵,如:碎片場域、線與時間性;並講述創作的形式風格與脈絡,是說明離域計畫與水墨意象的連結與創作脈絡的重構、線體表現,而後針對媒材與技法表現,分析本次研究的媒材選擇、表現技法實踐與創作步驟。第四章部分則會進一步分析各系列創作內容與意涵,從「想像」、「珍藏」至「沈澱」系列,分別詳加解釋各系列作品的創作形式概念與畫面呈現之特殊意涵。
  • Item
    森羅萬象 如實人間-白志棋水墨創作論述
    (2023) 白志棋; Pai, Chih-Chi
    本論所欲探討的命題,來自於個人水墨人物畫創作過程中的各種疑問與發 想。所欲解答的是筆者自學畫以來即求索難解關於水墨畫的「當代」;遂藉此論, 運用西學哲理之「現象學」海德格「存有學」之論述方法,結合水墨畫上承本有 的文化特質與精神內涵。待釐清並確立個人的創作思想信念後,運用從習於諸位 老師的技法,再將個人之眼見心念昭然揭示於畫紙之上。首章緒論簡介筆者學習歷程,接著提出個人對當代水墨畫之問題意識;主張 以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作為探索研究之依據。第二章簡介現象學核心思想與發 展演變;面對台灣文化處境,從後殖民主義到存有學面向切入思考。第三章運用海德格存有學描述台灣文化特色,嘗試對李奇茂和于彭兩位水墨 人物畫家進行存有學分析,章末提出論述心得與確認創作方向。第四章聚焦於個 人畢業創作內涵與方式,第五章作出結論。「現象學」的意義是「讓那顯示自己者,正如其顯示自己般地被看見」,此 學即「覺」是所謂看清楚的過程。那麼,海德格的「存有學」就是以「此有」來 看清楚世間一切的「存有」的過程。這與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進程是相同的。筆者認為,具備了看清楚的能力,才具有展現「當代」的可能性。即是海德 格說的「本真」狀態─要如何從人云亦云的「人人」中脫穎而出?這樣的狀態換 一種說法或許看起來是「不合時宜」的。 有趣的是,佛教中的「菩薩」即是覺有情之義,「覺」是自覺覺他;也就如 上述的「存有學」一般,是從個人「此有」出發清楚感受世間一切「存有」的過 程。另外,在李長俊的杜象研究《蒙娜麗莎的鬍子》認為,杜象的 Dada 指的是 佛教中「施無畏者」的觀世音菩薩,也有其獨到的推論。 「森羅萬象.如實人間」個人水墨人物畫作品的呈現,筆者主要就是在上述 的思想背景下,根據自己所身處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以水墨媒材和技法 畫出自己眼前所見的「森羅萬象」,表達自己內在的「如實人間」。 每一部佛經的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四個字,用來標示佛典的紀錄者─阿 難尊者的那種負責任態度,「我當時聽到佛陀是這樣說的」。「如實人間」筆者所 強調的也就是在於它的「如實」感受而非「據實」的表象。
  • Item
    「物」的跨維度意識:從3D到2D的變像研究
    (2021) 邱顯源; Chiu, Hsien-Yuan
    經驗總是來至於對事物的認識與了解,而事物對我們而言也是感知的意向(Intentionality)來源,在藝術創作的行為中,經驗與感知是真實與藝術之間跨維度與變像的關鍵要素,然而隨著實踐技術與工具的創新,藝術也從傳統逐漸過渡到數位的時代,因此研究一開始著重點,將試圖從哲學與美學的角度探討「物」的意識、感知與存在等等本質問題,並從中分析人、物與世界三者之間的藝術現象與實踐關係,接著研究角度將轉向影像中「物」的修辭與表現探討,透過上述學理研究的基礎建構,將有助於後續藝術實踐的探討,使論述能有連貫與完整的邏輯性。 而有關技術實踐部分,探討焦點將以3D數位技術為核心,並從技術本質與原理做為分析起點,首先在探討技術本質部分,內容包含技術的虛擬性、生成美學、幾何空間等面向研究,在探討技術原理部分,包含數位物件的網格編修、拓樸演變、變像技巧等內容分析,而過程中將適時搭配圖示的輔助說明,來解說技術運用於實踐上的重要觀念,最終再透過分析個人作品過程,將本文中的學理與技術的探討進行聚合與辯證。期盼透過本次的研究與實踐的目的,除了作為自身創作的反思與檢視之外,內容也能成為從事3D數位藝術創作與研究者的參考基礎。 由於本次研究特性屬於創作理論為主,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將採用藝術本位研究(arts-based research,以下簡稱ABR)的方法,以創作實踐為基礎,透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與創作實踐三個面向進行資料的探討與現象的分析,來逐步完成本次論文研究的整體架構。
  • Item
    詩意哲學的圖像建構-陳逸鋒「空間」與「白」系列作品探討
    (2013) 陳逸鋒; Chen I Feng
    此創作研究命名為《詩意哲學的圖像建構》,旨在探討「詩意」,如何在視覺圖像中建構詩意的存有與詩意的體驗,筆者藉由巴舍拉現象學探討詩意象與藝術史脈絡來探究自身創作的圖像建構。要理性分析詩意如何顯現並不容易,與其釐清詩意為何,不如將焦點放在詩意的感受,既是回到詩意感的本身。「詩意」之所以能夠被感知,其因是情境的接受,它並不會突然出現,而意圖獲取詩意感,必先進入情境之中、沉溺於其中,迴盪在清新的詩意象裡,並持續的誇大。 現象學物質的本質探究,在詩意體驗中不具任何意義,唯有囊括在情境之中的物質才有被認知的價值,對於場所與物質的想像必須是先於思維的。在筆者的創作中,表現形式的建立乃是承載詩意象的關鍵,藉由藝術史脈絡的探討,得以釐清筆者創作形式的源頭。從文藝復興的線性透視、新現實主義攝影的形象特寫、學院藝術畫科階級的破除、寫實主義的形象肖似、塞尚的圖象知覺統合、李希特漠然情感的照片繪畫等……皆影響了筆者繪畫觀念與繪畫形式表達。在「空間」與「白」系列創作中,作品皆以油畫為主要媒材,而材料的運用在本文也是探討的重點,基底材的選用、塗底層的程序、繪畫層的製作和保護層實驗,皆與作品所傳達的訊息有緊密連結。 在「空間」與「白」系列的創作中,筆者以簡潔的色調與形體塑造一種純粹的視覺經驗,其內無繁雜的符號象徵,單純的視覺結構更能體驗到細膩的物質,進而顯現出筆者的創作態度與生活價值。
  • Item
    家屋意象的現象直觀-彭泰仁創作論述
    (2006) 彭泰仁
    從現象直觀的經驗出發,回歸物本身,以一切的感知為基礎去直接感受對象物對給予的想像意象與回憶,透過對物體不同的觀看方式所發生的不同想像迴盪去直觀對對象物的意象,並經由持續的相疊合中的統一聯繫的分析,通過直觀主動地確認差別之中的同一性而達到本質直觀的目的,而身體與空間相互之間的意向流所造成的這個知覺場為身體對空間經驗的感知基礎,我們能動的身體的感知經驗,在場的身體與許多非在場的身體空缺的在場,空間概念被建構起來。而當我們在閱讀(詩/藝術)時詩意的產生是先於思維的,它是屬於靈魂的想像活動,當我們感受到詩意時,詩意化入我們自身。在這樣對詩現象感知召喚下,我們回到我們熟悉的棲居所中,感受家屋空間的詩意象所帶來的種種的回憶與想像的聯結的空間意象為何,感受記憶與想像在空間的固著模式,經驗時間與回憶在空間的存在特質下,我們回到了所有舊時的棲居所中,感受那屬於自我的私密性空間。最後透過對家屋空間的意象分析,我們的身體在與家屋空間的感知相互投射下,我已成為了我居住的那間家屋。而一切對家屋的感知都將歸結到一個家屋原型的核心中,我透過的對外在空間的現象直觀,回到了我自身心理原型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