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生活之歌--人與自然和諧沉靜美感的探討
    (2009) 羅淳靜; Lo, Chun-Ching
    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的消費社會中,人們過的比以往舒適與便捷,但是物質生活的富足似乎沒有讓精神生活一併提升,人們顯得茫然失措、人與人的關係進而趨向冷漠、疏離進而麻木。在第二章第一節中筆者由較宏觀的社會學角度與全球視野,探討歸納出這種現象形成的成因如下:當代社會呈現多元複雜的局面,充滿了各種的可能性,人們比起以往獲得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則造成壓力與不安。快速變遷的社會使傳統既有秩序崩壞,人們的生活型態有巨大的轉變,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拉扯、磨合,衍生出失序與不確定性。人們因適應不良感到焦慮,趨於冷漠、麻木不仁。 第二章第一、二節回歸東方精神,東方哲學風靡世界,從東方的哲學精神裡獲得心靈的解放蔚為風潮,筆者從東方傳統文化溯源,冀望透過文化的核心價值獲得解放撫慰心靈之道。東方審美意識深受禪宗影響,與世俗相結合產生平淡自然的趣味。中國的隱逸哲學,文人寄情於田園山水之間,懷著悠閒恬適的生活態度,體會生活的樂趣。第二章第三節著眼於文化融合:不同的文化相激盪,衍生出新的面貌。筆者選取近代藝術史上顯著東西相互融合的實例:在西方方面,十九世紀自印象派以來的近代藝術,主要探討歐迪隆・荷東晚年具裝飾性的繪畫;東方方面,聚焦在日本近代藝術,以黑田清輝、東山魁夷為主。第二章第四節中筆者以身處在台灣的立場對當代台灣美術發展現況略述與反思。 第三章裡創作內容,筆者選擇生活週遭的自然景物與人物為題材,結合少女與花草兩種元素,捨棄西方透視表現法,透過平面化的空間、明快典雅的色彩和自由流暢的線條,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捕捉其安祥自適的神情與整體空間氛圍。在第二、三節中解說繪畫技法媒材的選用及使用心得。第四章針對個別作品的內容與媒材說明,第五章作結。
  • Item
    方外化物—東方精神之張力表現 徐祖寬水墨創作論述
    (2019) 徐祖寬; Shiu, Tzu-Kuan
    摘要 時代與資訊永遠不斷更新,而改變與突破即為藝術的本質,在社會的求新求變之中,藝術也隨之表述當下心境。本研究以「方外化物」為題,「方外」一詞,泛指時代中所出現的異質元素,而「化物」一詞,則是形容方外之物與作品交會、融合後,所能演變出的各種型態,探討水墨在經歷「方外化物」的過程後,能產生何許張力。 本研究從自身的文化背景出發,以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做為開端,描述台灣經歷多種政權後的社會背景、及其傳承中華歷史命脈之處,依次推移,直到對應各種全球潮流的今天。在這樣的背景因素下,帶入筆者自身成長經歷,由於成長時期的教育與視聽經驗,筆者今日依然有著強烈的東方情懷。 現今社會科技發達、文化紛呈,各類元素都能成為創作中的方外之物,水墨向來是中華文化重要的藝術表現,如今也在繁多的刺激中尋求改變。與其單純的模仿西方藝術、跟隨其創作潮流,筆者更傾向在東方元素中尋求解答,使之與當代材料、精神、圖像相互結合,故副標題為「東方精神之張力表現」,此處以及文章中的所有提到的「東方」,皆為中華文化之指涉。 本研究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以筆者成長的時空背景為起點,闡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為文本探討,從當代心靈剖析至今日的藝術追求,以此做為其後創作研究的參照。第三章則依循文本脈絡,列舉當代作品中相符的藝術家,觀測藝術家在現今環境下的發展狀態。 藝術創作必有其形式與內容,從第四章開始,「方外化物」研究由自身作品切入,在創作探索中發展出各個系列的創作融合,依序從畫面內容中的方外化物,發展至形式上的方外化物,最後將內容與形式整合為一,提高作品的力度及精準度。第五章為本研究的作品解析,見證以上各章節的研究成果,並在第六章做出統整之結論,達成本研究的真正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