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學評量現況之研究(2007) 王晶瑩; Wang, Ching - Ying摘 要 本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未兼任行政職務及級任導師之中高年級視覺藝術科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台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實施教學評量之現況,並了解教師實施評量時所遇到的困難有哪些。採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用以了解教師採用各種視覺藝術教學評量方式之現況,及教師認為遇到的困難有哪些,以兼顧量化的普遍現象及質性的教師意見。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教學評量現況調查問卷及教師訪談大綱,教學評量現況調查問卷包含基本資料、實施評量現況、遇到的困難三部份;訪談大綱則針對教師認為執行教學評量遇到的困難而設計。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學歷及視覺藝術相關科系畢業者比例均偏高,足見教師具一定程度之專業水準。而教師使用視覺藝術教學評量之現況可依「使用頻率」與「使用人數」分成三型:「頻率--人數反比型」、「頻率--人數正比型」、「頻率--人數不規則型」三種。「頻率--人數反比型」指使用人數與頻率成反比者,包括紙筆測驗、書面報告、學習單評量、學生自我評量、檔案評量、同儕互評六種;「頻率--人數正比型」指使用人數與頻率成正比者,包括實作評量、教師平時記錄、作品展示,此三種也是使用人數最多、次多與第三多者。「頻率--人數不規則型」指使用人數與頻率折線成不規則之狀態,僅口語評量屬之。此外,教師呈現教學評量之方式亦多元。但教師遇到的困難廣而多,不外乎教育行政、學校行政、班級經營、學生表現及影響因素等層面。但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卻與教師是否使用十種教學評量方式無關。Item 高中美感教育實驗課程發展與評量研究(2020) 高嘉宏; Kao, Chia-Hung臺灣教育部自2014年起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發展相關藝術課程子計畫,在中等教育階段開發六大構面課程及教材,並於2019年起接續實施「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以深耕臺灣藝術教育環境。 本研究旨在臺灣美感教育思潮下,透過彙整美感教育文獻、歸納臺灣的美感教育發展、比較實驗計畫面向,研發適切之中等教育階段美感教育課程,引發學生美感經驗、提升學習動機及成效,落實美感素養。 研究結果發現:一、高中階段之美感教育課程內涵:六大構面可視為美感教學的核心概念,作為美感教育的基礎;二、高中階段之美感教育課程學習成效:美感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習者認知、技能及情意面向的發展;三、高中階段之美感教育課程發展模式:「構面—模組—地圖(AA-M-M)」可視為美感教育課程的發展進程。 本研究對於未來美感教育發展,提出「美的形式有感」、「美的設計實踐」與「美的跨領域思維」作為建議,提供中等學校美術教師進行美感教學與評量的重要參酌依據,呼應2019年上路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實踐美感於生活。Item 新北市新埔國中藝術才能班教學評量發展之研究(101-106)(2018) 温婉婷; Wen, Wan-Ting新埔國中藝術才能美術班(簡稱藝才班)的教學評量發展歷程,與評量取向的發展脈絡相互呼應。教師的評量認知,由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基本訴求,進展至評量應是促進學習的工具,再延展為評量即是學習的概念。而藝才班教學評量最顯著的階段性變革發生於101-106學年度,當時教育部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強調藝術與人文領域評量應採用多元方式,並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此理念促使藝才班教師組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共同省思課程設計與教學評量方式,使評量本身即為學習的一部分。本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藝才班之教學評量發展脈絡。 二、瞭解有關教師推動教學新理念時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三、探查參與教學評量革新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其評量認知異同與實行方式。 四、分析相關文獻,提出藝才班教學評量改進與發展方向。 為達成研究目的與預期研究效益,將文件蒐集與半結構式訪談資料經處理分析,得出研究結果可歸納為如下: 一、教師進修是促使藝才班教學評量演進與教育部課綱發展一致的重要因素。 二、教學評量改革的運作,有賴領導者良好的溝通能力,達到校內教師與家長的三方共識,營造共享與付出文化。 三、教師對於多元且質性評量的認知皆達成高度共識,逐步落實規劃並持續修正。 四、未來可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評量精神與實施方式強化連結,使評量系統的規劃與時俱進。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相關研究與欲從事評量系統發展教師之建議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