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意識形態風格」 之台北市形象廣告設計創作研究(2010) 林政緯; Lin, Zheng-Wei本論文以符號學的角度來探索中興百貨平面廣告在視覺設計上的運。針對視覺符號與象徵意義的關係,運用符號學分析與平面廣告設計研究等理論加以系統性地探討。企圖整理出中興百貨平面廣告上的符號運用,以建構出具有中興百貨意識形態風格的符號元素為何?並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創作試驗。 本論文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試圖從符號學的角,了解視覺符號對消費者的影響,以及意識形態觀念與平面廣告表現之應用。同時以中興百貨平面廣告為文本,分析其視覺符號運用,來探索何為中興百貨意識形態風格的設計元素。第二部分:根據以上分析結果進行創作試驗,針對台北市都市文化,結合中興百貨意識形態風格平面廣告符號的表現手法,作為城市推廣海報創作核心的概。 經由第一部分的作品分析,可得知中興百貨平面廣告在視覺符號上的使用,具有規範性與一致性。例如在圖像符碼的選擇上,常採用二元對立的形式;色彩的氛圍營造,也選用單色調或對比強烈的效果,營造懷舊文學或戲劇舞台的感染力;文字編排上,則是以圖像化的手,將其配置在畫面的邊緣地帶。整體上視覺圖像與文案的搭配能達到共鳴,雖然皆具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的意涵,但正符合其文案所主張的意識形態風格,先吸引注目性,再使觀者能在觀看同時,去深入思考背後的涵義。因此筆者在本次創作中,將符號學文獻探討心得結合中興百貨平面廣告案例分析結果作為創作基礎,以台北市文化局為廣告對象,採取「食衣住行育樂」六大生活型態為主題,發展系列海報推廣台北市形象,藉此驗證符合本研究宗旨之設計作品。Item 國中生對平面廣告圖像之解讀能力調查研究(2008) 張巧娟; Chiao-Chuan Chang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對平面廣告之圖像解讀能力,並探究其與性別、年齡、專業能力等因素之間的關係。研究樣本取自臺北市某國中七〜九年級美術才能班及普通班學生共六個班級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工具為平面廣告、調查問卷以及評分標準參照表。首先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並運用內容分析法即透過預試編製評分標準參照表,最後經過質性轉量化的過程,再進行數據分析,以及運用SPSS PC+12.0版統計軟體,進行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以圖像解讀三個層次來說:大多數國中生均可以達到明示義及隱含義的解讀層次,但在象徵性意涵的解讀上,卻未能達到正確解讀的標準。而對於不同類型的平面廣告之解讀:大多數國中生均可以達到「肖像類」與「指標類」平面廣告的解讀標準,但在「象徵類」平面廣告的解讀上,卻未能達到正確解讀的標準。 二、國中女生在「肖像類」、「指標類」、「象徵類」三種平面廣告類型的解讀能力上,無論是各層次的解讀所得到之平均數或是總分平均數,均優於國中男生的表現。 三、但整體來看的話,以國中九年級的表現較佳,國中八年級次之,而國中七年級在這三種類型的平面廣告之解讀表現上都是最差的。 四、普通班與美術才能班學生的表現具有明顯差異,且美術才能班學生的圖像解讀能力平均數皆高於普通班學生。 本研究最後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對視覺藝術教育與未來的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複合意象圖形在平面廣告中運用與表現之研究—以海報設計為例—李佳珍; Li Jia-Jeng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經由文獻探討分析複合意象圖形(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意象之圖形)在平面廣告中的要素與重要性,藉由KJ法群島化的方式將以複合意象圖形為表現的平面廣告加以分類與探討,以作為教學與廣告創意人員此方面的參考。並試將分析歸納後的心得,運用於個人創作中 ,以求理論與實務之均衡發展。本研究的結果整理如下: 1.本研究從平面廣告的角度,針對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意象的圖形做分類 與探討;就圖形組合的方式,將其分類為兩大類、五小項:(一)同質 或同義之組合:1.A+A=A(同樣的要素A相結合,產生意象增強的A) ,2.A+A=B(同樣的要素A相結合,產生另一種新的意象B);(二) 異質或異義之組合:1.A+B=AorB(意象比重為以A為主B為輔,或以B 為主A為輔),2.A+B=A&B(A與B兩者之意象同時存在,且比重均等) ,3.A+B=C(A+B之後產生完全不同於A或B的新意象C)。 2.由KJ法群島化的過程與文獻探討,可將本研究所蒐集的146件以複合意 象圖形為表現的平面廣告作品之表現手法,分類為四大類十一小項: (一)融合:1-1.相異物之融合,1-2.類比的融合,1-3.生物之物質化 ,1-4.無生命物之活化,1-5.解剖學的分離與重組;(二)群化:2-1. 近接群化,2-2.類似群化;(三)矛盾現象:3-1.圖地反轉,3-2.質感 改變,3-3.空間的移轉,(四)擬態:4-1.擬態。 3.以“心視界書坊”之主題進行個人創作,並選用平面廣告中具有“張貼 位置可自由選擇,張貼時間長、具有重複宣傳效果,及可在同一地方連 續張貼數張……等”特性的「海報」媒體呈現。試圖將書與其它相關的 人、事、史、地、物等,運用複合意象圖形的表現手法進行創作。令社 會大眾了解書坊的本質與目的,以期建立企業體與社會的良好關係及對 人文藝術的關懷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