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戰後初期女畫家風格之研究(2007) 徐惠倫; HSU HUI LUN二次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第一代畫家,仍秉持傳統中國水墨之精神,與本土畫家間因雙方歷史上的疏離與敏感關係造成文化上的衝突。由於戰後「女畫家」本就屬稀有,於台灣戰後任教高等院校者更為稀有。戰後國民政府成立今台師大美術系,成為全國指標性之美術院校,影響台灣美術發展數十載。故本研究主要以近代任教於師範大學美術系中的女性畫家為主要探討之對象,以油畫風景代表之袁樞真、寫實主義代表之孫多慈、文人畫創作之吳詠香,與水墨人物畫之梁秀中等四位女性畫家為主。 除卻第一章為本論文之緒論,內容方面分為三個大主題:第二章傳統與東洋形式的弔詭方面,探討戰後一九四九至一九七○約莫二十年的時間內,國內外之重大事件對藝文界所造成之衝擊,如二二八事件後的白色恐怖,令六○年代的知識份子展開虛無主義之創作,繪畫主流除了傳統文人水墨,抽象繪畫逐漸興起。第三章東西方表現的衝突與內化—繼承傳統與延續的矛盾方面,分別就四位女畫家個別的繪畫創作進行分類比較,其創作與當時政治氛圍之下所形成的主流意識密不可分,並依據作品與文獻分析,提出四人之藝術貢獻:如吳詠香將北宗畫法根植於師大美術,是繼其師溥心畬之後,承繼傳統為最之國畫家。袁樞真將中國傳統文人思維與西洋油畫結合,和代表中大藝術系寫實主義風格的孫多慈,為戰後台灣畫壇開啟特殊風格。梁秀中將提升水墨人物畫之地位,帶動台師大鄉土人物創作之風氣。第四章傳統與現代的變奏曲—女畫家的內心獨白方面,主要從個別女畫家題材選取方面,探究其潛在之女性意識,以及面對隨社會發展而變動主流意識,所造成思想上與創作上的矛盾與衝擊。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本論文之結論與研究結果。Item Barbara Kruger圖文作品之女性意識與身體政治(2019) 陳育菁; Chen, Yu-JingBarbara Kruger的創作隨著女性主義的演變而轉變,她將圖像與文字諷刺性地解構再重構,對日常生活的建構和消費、誘惑和控制的社會機制進行批判性理解。本論文將Kruger的作品分為「性別論述」、「父系霸權」、「主體自我」三大範疇進行探討與分析。 Kruger的圖文作品傳達性別差異是經過文化詮釋過後的意涵,社會性別強制身體變成一個文化符號。男性陽具在父權社會象徵權力,對女性身體的貶損導致意識形態上的統治,刻板印象更有助於製造標準化的主體。在父權社會中,女性是被剝削的對象、可交換的商品,女人被塑造成性慾的對象,在女性氣質的面具下失去自我。軀體美學使身體成為異化的產品、消費的對象,資產階級「苗條的暴政」乃文化標準化女人的強大規訓。身體是權力的鬥爭場域,女性成為規範權利下幽暗沉默的犧牲品。女性應透過書寫向父權的專斷論述宣戰,打破菲勒斯中心話語的統治。 Kruger圖文作品慧黠幽默的諷刺性結合,揭示社會隱而不宣的現實及女性難以啟齒的切身訴求。女性久遭壓抑馴化的身心因與其作品共鳴而遭受撩撥,鬆動制伏僵化身心的銬鐐枷鎖。Kruger女性議題的作品完成階段性的時代任務,極具歷史意義及價值。Item 「都市‧記憶」現今都會結構下的女性意識—黃靖淳創作論述與實踐(2020) 黃靖淳; Huang, Ching-Chun書寫本文,筆者將自身與現代女性對於「都市」的情感加以梳理。近年來臺灣女性就業率提升,使得當代女性的地位與思想已與過去不同,但感性、溫柔、包容,這些傳承已久的觀念仍是現代對於女性性格的主觀意識,雖然這是過去傳統對於女性的框架,卻也是自然而然的情緒流露。 筆者的創作中透過絹本細膩的媒材特性,融合當代女性的特質,以現代女性來到都市後,與都市產生的情感聯繫作為創作題材,利用「紙」與「絹」的重疊產生的圖層效果作為創作手法,展現女性在都市中探索所產生的模糊意象。 本文中,筆者首先說明此論文的研究目的與方向,並討論在這項研究中的限制與目前所遇之困難。第二章將敘述以女性的觀察者角度所見的都市景象,透過數據分析與筆者觀察,加以探討女性對於都市所呈現的模糊、朦朧、曖昧、不確定性……等詞彙的感受,透過這樣的情感,筆者嘗試尋找部分藝術家作品與之連結、分析。在第三章中,筆者將透過歸類不同的創作模式與型態,將不同的藝術家加以比較,歸納出相似的創作手法,並加以比較分析其創作手法及呈現的不同形象。第四章,筆者將自身的創作分析,進一步剖析不同媒材的疊合、創作手法的相關性與自身對於都市情感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