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途徑間的地方—吳品臻創作論述(2023) 吳品臻; Wu, Pin-Chen本篇論文由筆者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每日在不同的地方與過道下穿梭,變換場景,場景的轉換下身份與肩負的意義也將為之不同。穿梭在現今不斷地變動的環境中,從自身所處、所經的城市景觀環境反思,長期所處之處是否為自身的地方,亦或只是非地方中稍縱的短暫過客,企圖探索在地方與非地方至今於時間、文化、地方感等不同面向。本文研究先是從梳理地方於文化地理學的文本脈絡,再者列舉描寫傳統地方感的藝術家陳澄波(1895-1947)、李澤藩(1907-1989)、劉小東(1963-),釐析在他們作品中景觀所包含的表徵文化及地方感,最後分析三位藝術家包含霍普(Edward Hopper, 1882-1967)、洛佩斯(Antonio López, 1936-)、多伊格(Peter Doig, 1959-)的作品,上述藝術家以不同見解與面向的切入描寫地方,分析比較他們的創作觀點,及綜合討論在他們作品裡的地方感。再者則是筆者的創作觀點與脈絡解析及整理,釐清自身創作方向的靈感緣由,以及在創作觀點上的轉折變化。後段則為筆者對以過道及地方為題創作分析,包含創作技法和概念。透過作品剖析自我於日常地方間的相互關係,與之相互影響下延伸的觀感。並在最後總結創作結果及未來規劃。Item 淡水在地知識的建構與應用:淡水古蹟博物館案例研究(2022) 夏致欣; Hsia, Chih-hsin隨著全球化及網路的影響,傳統上以地方為基礎的空間感逐漸消失,全球化影響跨國間的交流變得頻繁,世界各地的文化更加普同,文化差異的隔閡日漸縮小,在地知識的建構及形塑成為地方認同的重要途徑,而地方博物館的建置亦被視為一種抵抗全球化及民眾建構認同的重要場域。另一方面,過去博物館以博物館員為知識生產的權威,隨著後博物館時代的來臨,博物館的知識生產更加重視公眾參與的實踐。臺灣的社會從1980年代以來逐漸受到工業化影響,社會結構產生了轉變,加上1980年全球化趨勢,加速了城鄉的差距及家庭結構瓦解,1990年「全球在地化」更使得政府開始愈加重視在地特色發展的議題。政府也開始愈加重視在地特色發展的議題。「全球化」指的是將一個地區在語言文化、思想觀念、制度系統或經貿活動等各層面,橋接進入世界體系之中;而「在地化」則是將國際化後的資源,放置於在地環境中,加以轉變、註解詮釋、融合交會等,賦予其本土特質。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於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臺灣各地的社區論述及社區意識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漸展開。2017年行政院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城鄉建設中包含強化地方共同文化生活的建構,從文化保存、地方文化特色活動、地方館舍升級等面向,使地方博物館成為傳播在地知識、歷史記憶的文化設施。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作為在地知識載體,在國內社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地方文化館計畫的發展脈絡下,加上前瞻計畫推動,促成淡水的在地知識由下而上、公民參與式的公共治理模式。淡水自古以來便是歷史重鎮,並且經歷了不同的統治者,每個時期皆留下了可觀的文化資產,造就淡水成為新北市29個行政區有形文化資產數量最多的一處。而自捷運開通以來,淡水更是成為觀光勝地,隨著全球化所伴隨著時空壓縮與移動性的議題,淡水的觀光產業與文化產業產生了特殊的競逐關係。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的成立,雖然創館之初秉持著「文化事務派出所」及生活博物館的精神出發,欲為在地文化的需求提供更即時的服務,然而隨著升格後以觀光人潮做為經營指標的壓力,作為一所地方的博物館,如何扮演多重角色,建構、再現及應用在地知識,是本文欲探討的課題。本文將從博物館作為一所知識生產的運作機構及臺灣文化政策在地的轉型為背景,檢視淡水古蹟博物館成立之初的背景與精神,透過參與觀察法、訪談法等質性研究,探討該館至今建構在地知識及應用情形。Item 風景繪畫中的奇妙空間體驗 — 劉安迪創作論述(2020) 劉安迪; Liu, An-Di本研究主要探討筆者從自身過往幾段經驗中所引導出的,對於空間與地方感的探問連帶影響並啟發了關於地方感以及空間經驗的一系列風景繪畫。參閱了部分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人類學(Anthropology)以及藝術史中對於地方感以及空間概念的討論,並從西歐風景畫歷史的脈絡切入,梳理「風景」、「風景畫」、「空間」、「地方感」等概念。「風景」意涵標示出特定時空背景下的一群人在一個地方中的故事,人們不僅塑造了地方,也被地方的作用下塑造出了自我與他者的身分意識;而「空間」體現了一段變化量的累積或是活動的存在,是一種被發明出來做為容納各種需求與活動的概念工具。 此階段的作品大致可被總結成一種「發掘並再現一個存於特定地方或事件現場中的特殊空間樣貌」的創作實踐。「奇妙空間體驗」和對於地方感知的可能性以及平面空間的處理成為作品中不斷探問和回應的命題。 本研究末尾筆者指出了一個提問:如果說「空間」會回應人們各種層次的需求,那麼在風景畫中體現出對於超驗的、特殊空間體驗的追求是否隱含著在當代社會中個體身分所面臨的某種存續上的需要或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