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國中生圖形創造力表現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兩所國中為例
    (2009) 黃瓈瑱; Huang, Li-Chen
    在網路全球化的影響下,視覺圖像被媒體廣泛地運用,傳播的速度與品質也大幅提升,是否也影響了正處於青少年期的國中生圖形創造表現能力?本研究針對居住地區不同、性別不同、人格特質認同程度不同、參與視覺活動意願高低不同等因素,探討其對於圖形創造力的發展與表現之影響,並深入探討其中影響差異的因素。 本研究的取樣對象是國中生,以大台北地區的臺北縣兩所不同行政區的國中生圖形創造力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為研究主軸。藉由「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甲式)」、「克拉克繪圖能力測驗」及「影響國中生創造力相關因素問卷」等研究工具進行探究。有效問卷各60份,經由統計分析後,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在國中生的圖形創造力發展上,影響最顯著的因素為「居住地區」;「性別」、「人格特質認同程度」兩因素則無顯著影響。 二、在國中生的圖形創造力發展上,「視覺媒體」因素的影響方面,經分析結果為:「喜歡參與線上遊戲程度」、「喜歡塗鴉或畫畫的程度」、「喜歡參觀畫展的程度」有顯著的影響;而「一天花不同時間在網路上」、「喜歡看漫畫的程度」、「喜歡看電影或電視的程度」則無顯著影響。 三、國中生的圖形創造力發展上,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方面,經分析結果為:「常去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或圖書館……等社教場所的程度」、「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或圖書館……等社教場所離住家遠近程度」、「居住地區有博物館或美術館等大型展示中心的程度」有顯著的影響;而「因居住地區常會舉辦藝文相關活動或比賽的程度」則無顯著影響。 四、國中生繪圖能力優劣,與其圖形創造力高低,無顯著相關性。
  • Item
    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
    (2000) 陳奐宇
    自十九世紀以來,藝術教育即已成為普通學校的一門學科,藝術教育的內涵也隨著時代環境的需要屢經改變。最近的研究傾向於創造思考教學與訓練成效之研究,以及有關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訓練方案之研訂。本研究即採用創造思考教學法,嘗試設計出適合國小學童美術方面的創造思考教學活動,並實施於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比較其教學成效,可深入了解此教學的優缺點及適合的程度,俾使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能真正融合於美勞課程中,相輔相成,以提高學生創造力,而達到其教學目標。 本研究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係參酌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標準,以及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而開展,重要的教學策略與內容,則就創造思考教學之原則、策略、評量標準以及兒童認知、繪畫與創造心理發展共同考量發展而成。在基本理念方面,採擷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標中,有關創造力發展的領域目標,亦即「探索與創作」,並可依據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分為三種內容標準,即「瞭解和運用媒材、技術與過程」、「使用結構和機能的知識」以及「選擇和評價題材、象徵和思想的範圍」,同時強調課程統整的觀念,從而發展出創造思考教學的基本架構。本研究所欲發展者,係學生在美勞科課程中之圖形創造力,亦即學生在藝術表現上有否呈現出創造力的各項性質,並據以評量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狀況,嘗試整合不同課程與相關媒材,培養學生的認知性創造力,而使學生的創造力能在不同表現方法上呈現出來,並激發其想像力、好奇性心、冒險性與挑戰性之創造性傾向。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採擷威廉斯創造性教學模式之架構,參酌相關的理論與已發展的課程設計,依據兒童在繪畫表現上的差異,稍作調整,藉以完整設計本研究之創造思考教學課程。 本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隨機選取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各四班,共八班。經各方面條件的評估,篩選性別(指實驗組與控制組中,男女所佔比例)及總人數相當的學生,各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創造思考教學,控制組則接受原班美勞教師的一般教學法。所採取的測驗工具,包括「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及「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以評估受測者認知性的創造力;以及「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以評估受測者情意性的創造力。定期實施前測、教學、後測,再比較各組創造思考能力的發展異同,並探討年級之差異是否會對創造思考教學產生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 1.本研究所設計的創造思考教學可以適用於四年級與六年級。 2.年級別並不會對於學習成效產生明顯的影響。 3.所實施的創造思考教學,確實比一般教學法更能增進學生在認知方 面的創造力,可能有效地增進創造力。因此欲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 力,應著重於後天學習的機制,並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實施創造 思考教學,以利創造力的提升。 4.在流暢力方面的作用,僅對於四年級組顯現出較好的效果,因而仍 必須在流暢力方面尋求改進之道,以提升教學效果。 5.所實施的創造思考教學,在學生的情意性創造力上,並不能比一般教學法更增進學生的創造性傾向,可能對於情意性創造力並無任何助益。。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1.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與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所測出來的能 力,本質上或內容上有所不同,但卻有相似或相同的創造力定義, 值得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2.本研究實施之創造思考教學,所使用之媒材主要限於繪畫類,教學 活動之設計亦主要以繪畫創作為內容,但在標題能力上亦有增進效果,若能配合語文式創造力測驗進一步研究與探索,或能揭開此種關聯性。 3.創造力的增進幅度與創造思考教學的關連程度為何,則並未進一步 指明,以及創造思考教學的實施,是否也比無任何教學實施的情況 下,更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仍須進一步的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