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文化匯流的臺灣藝術-黃子瑞繪畫創作論述(2016) 黃子瑞; Huang, Tzu-Jui本創作研究乃以筆者對當下所感受的社會問題為主軸,藉由創作者的眼睛觀看台灣社會,用個人的創作手法與觀者進行對話。 由於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甚鉅,在文化上雖是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延續,但因經歷日本統治時期文化的洗禮,光復後的台灣又受到美國大量的援助,因此在文化及思想上都潛移默化地追隨西方潮流,因此台灣應屬於一個後殖民(Postcolonial)的環境。以整體觀看台灣在全球中的定位處於尷尬曖昧不明之中,遊走在政治主權的邊緣,受到各國文化的影響,而這種多元混雜交融的文化漸漸成為台灣文化的特色之一。筆者在如此豐富及混雜文化環境下成長,試圖尋找歸納出屬於台灣文化的特點,並以此特點進行創作及研究。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簡述研究目的及創作動機。 第二章 以相關後殖民理論、台灣文化史、台灣歷史等為根據,探討筆者的藝術創作學理的基礎。 第三章 討論筆者個人的創作理念與實踐,前段部分先論述繪畫之中物件的意涵,及筆者常用的象徵符號,後段部分則以創作者的角度綜合說明筆者所使用的媒材及表現手法。 第四章 依據個人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歸納並加以討論每件作品所表達的意涵,並仔細分析個別作品的創作背景、繪畫媒材及結構形式。 第五章 總結筆者於研究所時期的繪畫探討心得,透過撰寫此論文更加釐清個人的思想及脈絡,未來並朝著更深化的內涵發展。Item 「活在當下」-當代水墨人物畫之創作與研究(2004) 李錫岳以審美的態度而言,「人」依然是創作的主體,無論是外再世界的忠實描繪或內在心境的真實呈現,均可說是人類情感的表現。「人物畫」類型也是最能直接反映該時代真實生活的第一手記錄。以「水墨人物畫」為創作題材,在當代水墨畫創作的領域而言實屬冷門的選擇,一則以筆墨工具對現實人物造像的困難度太大,缺乏如水彩般可重複疊染的透明度,抑或油彩的厚實肌理感;再則是水墨人物的訓練,缺少一套像山水或花鳥專業的有效進程,往往淪為人物速寫練習的陪襯。 90年代的論戰中,未有明確定論的「台灣意識」主體論述,隱約透露出台灣島內多元並存的藝術聲音,在多采多姿展演背後所表現的焦慮與不安。傳統中國繪畫的審美觀念,事實上並不全然只有文人畫系統(尚有品味相左的職業畫家),這或許是出於殘餘日據殖民意識的反抗,與對傳統中國繪畫的片面誤解所造成。當「現代水墨畫」自決於傳統,而游移在創作媒材的工具性思考同時,依附在筆墨的文化成果,是否僅能權充參考材料來消費呢?今日當我們驚懼於自身文化主體定位被邊緣化,卻又急於尋覓與國際同等對話的窗口,不就說明了台灣當代文化的矛盾與迷失嗎?面對著逐漸勢微的水墨畫創作似乎也應重新檢視,長期隱藏在西方當代藝術理論背後的問題,以及水墨藝術在台灣所面臨的困境。其下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觀點來探討並闡明此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主題: 第壹章 諸論-包括研究動機,及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第貳章 針對「現代主義」繪畫思潮影響下的兩岸現代水墨人物畫,從其發展的類型做一粗淺的探討與理解,並從傳統美學的觀點借助其優者於此次創作中。 第參章 主要是透過1949年以後,兩岸人物畫的圖像造形,以及對形式、內容的不同表現方式,來說明當代水墨人物畫所面臨的困境及未來的發展。 第肆章 陳述當代社會多元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認同危機,並擴而討論以西方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後現代文化策略,是否為另一新文化霸權的延續與支配工具。 第伍章 以十件作品作為本次創作的內容說明。主要在於以具象寫實的人物畫法描述當代人的生活狀態,傳達個人對事件及周遭生活的感受。一方面在形式語彙上重新探索其可能性;另一方面則以象徵、嘲諷性的視覺圖像,為當今社會荒謬與疏離的現實生活做一側寫。 第陸章 是本次創作的總結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