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動.流變」 — 劉憶青水墨創作論述
    (2024) 劉憶青; Liu, Yi-Ching
    筆者藉由過往生命的經驗積累,從中體悟到「動與流變」所帶來的思考而發展出系列創作。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回顧自身生命的過程中,經過無數的動盪與流變的洗練後,從中獲得關於人生觀和哲學性的思考,藉著過去生命歷練中得到的啟發做為筆者創作上的題材與內容。在這些創作題材之中的共通點,就是流變的時空概念,時間與空間是連動的關係,筆者認為前者是「動」的引發原因,而後者則是衍生出「流變」的結果,我們總是隨著時間的變動,穿過一個個不同的空間,映照著每一個當下的自己,時間的流動直接牽動著空間所延伸的變化,時空的「動」與「流變」形成了連動的、不可分割的結合形式。時空概念下人、事與物的流變是階段性的暫存現象,歷經各種發展變化後存檔在記憶中,而這種記憶也只是個虛幻的印象,這些印象都有著記憶自動賦予的索引標籤。這種存在的模式會讓我們在回顧生命時,對過往的種種事件或特定標籤的印象會因時空而轉變,像是時過境遷的不同感受與觀點的改變,它本身就是一種非永恆性的存在。而筆者透過繪畫來創作的過程就是融合了生命中過去種種的經驗與感受,經過當下的構思運作自然揉合而成的,通過手與工具輔助呈現在畫紙上的具體展現。它包含了個人過往的種種所形成的圖像畫面,在當下融合了對過去的解構轉移到當下的重新組成,而賦予了創作作品新的語境與不同詮釋。
  • Item
    失焦的視覺:「動」在水墨創作中的表現
    (2012) 林績宇; LIN, Chi-yu
    從悠漫的鄉村社會來到台北都會城市,訊息的接收與理解從悠閒的品味轉變為瞬間的強迫接收。在當代的社會中,科技訊息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基礎建設上可說是以秒速來進行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伴隨著社會心理、審美觀念的變化,這必然會使得藝術形式產生多變。 本創作研究將以「動的表現」為核心,分為三個部份來探討。第一:「萌發及奠基理論思想」,從自身對於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改變與體現,發掘出創作的契機,並且描述對於動的詮釋與背後的意涵來述說創作面向,最後藉由哲學的分析,以時空思維與循環概念來闡述對「動」的瞭解。第二:「藝術思維分析探討」,經由對「動」這一概念在藝術美感中的呈現,探討藝術家畫面形成的創作理念、思維的建構,並藉由分析藝術家之作品來了解其創作手法。第三:「自我創作理念研究分析」,透過自我創作理念的建立及作品的解析,以敘述失焦的創作觀點。 當一切的心象化為水墨形象的那一刻,心靈的建構便趨於成形,在此過程中自我、本我、感覺、知覺,以及想像的昇華過程,將內在的世界揭示於前,任憑主體即是創作者的自由建構,而建構的作品就是主體精神的凝結與成形化。藝術的內容是情感的體現,並受到情感所支配。面對著瞬息萬變的都市環境,創作者抱持過往經驗所建構出自我對於這都市的感受,透過創作來述說著自我內心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