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寂境-侘寂美學的繪畫創作研究(2024) 王必嫄; Wang, Pi-Yuan「侘寂」美學源自於日本,匯集了東方禪美學的諸多要素,如質樸粗糙、素簡淡泊、不均齊、不對稱、不完美、未完成等,這樣的美學理念深深觸動了筆者。藝術作品反映了一位創作者的生活態度與價值取向,創作者將自己受到的感動藉由適當的媒材傳達給觀賞者,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了美的傳遞並藉以闡揚藝術之精神。禪宗是佛教眾多宗派之一,佛教與禪宗自印度傳至中國,後由中國傳往日本並在日本發揚茁壯,禪美學也遵循著這樣的歷史軌跡,最終在日本深化至常民生活的各個層面,「侘寂」美學於焉形成。而日本燦爛輝煌的禪文化在近代傳至西方歐美諸國時,由於各種政治歷史背景等因素,加上日本禪學者鈴木大拙不遺餘力地著述講學,西方世界對禪學的喜愛與研究也在繪畫藝術上產生重要影響。本論文旨在研究禪宗的美學概念如何影響了「侘寂」美學的呈現,因此關於佛教典籍要義及佛理之闡述並不在研討範圍內,只會在需要之處稍加提及。此外,禪不離生活,禪學始終強調「道在平常」,因此如何將禪學的思想要義融入日常生活中,也是筆者會略作探討之處。 本論文章節架構共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第二章「學理探討」分別探究「寂」與「境」的美學意涵、梳理禪宗的美學理念由東方至西方遞嬗演變之脈絡、禪學與現代生活之關係、以及一探美術史中的禪美學作品;第三章「創作實踐」闡述筆者的創作理念、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採用的媒材與技法。本章節亦記錄了筆者自創作構想之始,乃至付諸實踐的過程;第四章「作品分析」針對創作研究之作品剖析說明;第五章「結論」將本創作研究之結果作一心得總結。 「業精於勤荒於嬉」,功夫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堆疊,不論是修道或是創作,都貴在勤奮不懈的實踐。筆者也在這一段親身實踐的漫長過程裡,領略了某種類似於頓悟的驚喜,更加靠近自己的本心。 「寂境」是一個悟境,這個悟是更加瞭解自心。面對瞬息萬變的外境,學會安頓自己的內心,將原本會浮動的心安住於寂然靜謐中,在不完美中仍能看見美;在寂境裡才能看見幸福的自己。Item 描繪不完美生命 — 吳宗翰繪畫創作研究(2023) 吳宗翰; Wu, Tsung-Han一次在合歡山上攝影的小腿骨折意外讓專注從事醫療工作的筆者開始學習油畫,也重新回到最喜歡的繪畫領域。從小對生命科學的興趣以及日後從事臨床醫療的緣故,人的種種生命狀態是筆者執業過程中必須每天直接面對和處理的課題,而人們面臨的諸多生活、社會和環境議題也都直接或間接與生命課題相關,筆者參與其中也投以關注。生而不平等與後天環境交織下,有人為了糊口而勞動工作,也有人為了群體幸福而挺身付諸行動。因爲個體易受傷害性(vulnerability)的差異,疾病與死亡也不公平的造訪那些脆弱無助的人們,再度凸顯不完美生命的本質,並讓宗教信仰成為世人尋求慰藉的寄托。號稱萬物之靈卻並非完美的人類以私心主宰著這個星球,不意外的造就了一個不完美的世界。筆者告別三十年的醫師生涯,選擇以繪畫創作從生活、醫學、宗教信仰和不可知的未來探討生命的不完美。筆者以具象繪畫創作表達對上述議題的關注,並期待開啟一個契機讓更多人能將目光停留在這些議題上並思考與關注。本論文第一章說明筆者學習油畫的緣起及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二章討論社會課題於過去被關注的面向及其意涵,第三章介紹創作理念、內容、形式與技法,第四章為作品說明,第五章是論文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