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聚散飄零」—陳怡臻創作研究(2022) 陳怡臻; Chen, I-Chen本研究以「聚散飄零」為研究主題,藉由繪畫創作反映筆者的生活與內心。 第一章為本研究之創作動機,陳述自身創作緣由與心境,呈現初入大學、在陌生 環境與人群中的不安,以及畢業後脫離現實群體、身處網路社群的焦慮,藉由潛 意識的研究探討創作思維,深化創作內涵,並運用於系列發想。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爬梳佛洛伊德對潛意識之看法,闡述潛意識為夢境設置 的運行機制,將心靈難以覺察的部分轉化為某種意象,形成夢境畫面的同時,也 進而通往潛意識的道路。其後探討心靈深處之恐懼不安,受自身性格與成長環境 的相互影響,在變動迅速的社會中,個人與群體間的關係容易讓人產生恐懼。第三章在實際分析潛意識後,闡述筆者創作之核心理念,將充滿恐懼不安的 內心世界轉化為圖像表現,探討藝術家如何擷心靈概念並在創作中加以轉化,藉 由變形意象的方式,讓幻想的記號組合成具象的荒謬場景。故創作表現以超現實 為主,以種種象徵與組合抒發感官情緒,將自身所思所想袒露予觀者,進而發現 隱而未現的內心世界。第四章分析個人心靈圖像的表現、個體與群體間的聚散互動關係及其與空間 的呈現,並詳述相應之創作媒材與作畫過程,以期使用繪畫語言代替文字,成為 創作者與觀者間經驗共享之橋樑。第五章作品說明,記錄下創作時掠過腦海的文字並詳細分析與說明系列作品。 第六章結論回顧開始以繪畫作為心情表達之初衷,以理論背景輔佐系列創作,透 過童年影響之創作方式呈現筆者心靈場域,在將來期許能嘗試不同以往的創作方 式,帶給觀者更直接的感受與連結。Item 生活記實個人心境繪畫創作研究(2013) 蘇湘竹; Su-Hsiang-Chu摘要 綜觀西方美術史由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畫家,曾以靜物為創作題材之畫家不計其數,靜物畫反映著一種時代、文化、生活的狀態與樣貌,不同時期的作品皆可看見不同形式的運用及轉變,相對的靜物畫也可作為畫家的風格、思想、精神的表徵。而藝術創作者對自身的時代應有著敏銳的觀察與感受,才能藉由不同的藝術創作手法,表露出藝術家獨有的體悟與看法。 本論文以生活記事為題,並以具象的形式及象徵性的符號等來表現現實意象,生活記事是生活體悟的提煉,所以生活記事並非生活所見所聞大小事的納入,而是精粹出普遍之中帶有深刻性及價值性意涵的事物,情感在生活記事扮演著穿針引線之效,用細微的心情去感受生活,體會出更多不同的心境感受。 本論文的結構,可分為六個章節。將在第一章說明個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介紹西方靜物畫不同時期之作品風格演變,第三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與學理基礎,藉由超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和象徵主義的隱喻手法,成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和認識創作的內在哲學思想,第四章介紹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第五章詳細說明生活記實作品中的畫面風格與形式分析,第六章對本論文作一些總結與心得感想。Item 靈動虛幻與現實意境融合-邵曼琦水墨繪畫創作論述(2019) 邵曼琦; Shau, Man-Chi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藉由東西方神話幻想、超現實主義畫風、魔幻寫實風格之探索,輔助筆者之思想脈絡與創作方向,期能較完備地建立自我的創作風格與理論體系。在進入師大研究所的學習歷程,在追求能創作出具有個人風格的畫作。選擇以女性人物為主,以畫人的內心思想情緒為主要的表現方式。 一、作者以自己對當代女性多重視角所產生的幻想,而建構的女性形態美及靈動虛幻的時空。 二、分析中西方有關於幻想藝術與想像繪畫的表現手法,使用圖像的象徵意義去探討創作的內容與創作形式之間的關係,尋找未來創作之題材與發展方向。 三、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如科技木皮等較少人使用之材料,配合不同繪畫技法,或用墨流、或用拼貼、又或拓印使畫面呈現夢幻、迷離、清新脫俗之效果。 四、創作融入中西方繪畫理論,使創作內涵更為豐富深入,並賦予時代意義與個人獨特觀點。Item 蛻變.獨白 張文菁創作論述(2020) 張文菁; Chang, Wen-Ching本次創作研究,探討筆者從過去豐富的人生經驗中蛻變而出,回歸繪畫初衷的心靈鏡像。分為三個系列,第一,「珊瑚的蛻變與聯想」:藉由珊瑚石或咾咕石轉化成為起初的珊瑚蟲,暗喻筆者找回自己;第二,「借喻大地的循環」:由火山、冰裂和四季循環,呈現蛻變的心境:第三,「現實的變異和想像」:將都會光影、夢境片斷和尋常的靜物予以變異,發揮想像的空間,反映人生的體悟。 構圖方面,擷取大自然及現實的元素,構築超現實的圖像,揭露內心的真實。技法上,揮灑音樂化的色彩,透過層層疊疊的打底以及潑灑滴流的手法,呈現心理效應,含有表現主義的精神。 另外,透過單色明暗的透明化畫法,描繪作為主體的珊瑚蟲和人物,企圖打破主體的清晰性,反映自我浸泡在芸芸眾生間,不甚清晰的存在感,但卻有股蓄勢待發的生命力。透明化的表現方式,是筆者隱喻式的獨白。 創作的同時,爬梳黑格爾美學、表現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相關文獻,與筆者的創作相互映照。深悟心靈鏡像的繪畫表現,哲思的意味為其中特點,美感形式更是不可或缺。甚至,美感形式應略高於哲思或文學的說明性,方能回歸繪畫藝術的本質,與觀者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