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虛擬的觀看-陳劭彥繪畫創作論述(2014) 陳劭彥; Chen Shao Yen今日,我們的觀看來源主要來自於螢幕,這些有著大量、瑣碎、表層化的特 質,使得我們難以接收到更完整的資訊,也缺乏深刻體會的經驗。易讀性反而缺 乏感受性,都是目前時代的觀看經驗。因此這樣的觀看經驗促使筆者嘗試去反 思,並回應。 有段時間裡筆者以3D 軟體製作動畫作品,其中受到軟體的操作經驗所影 響。尤其在建模的步驟中,「線構」的模式影響了筆者對觀看的思考。也就是在 物件被解構為線的組成以後,我們所能看到的就只有它的結構關係,卻讓本來容 易辨識的物件表面去除,變得難以辨識。這似乎反思了我們時代的訊息瞬時性狀 態、輕浮的閱讀模式。 電腦處理的科學性與線構影響了繪畫的操作,也帶著虛擬性的特質。筆者以 手繪的方式執行重構對象的角色,在於它擁有人類本能的操作模式。對景觀做出 觀察,其不只營造一個單純景觀,而是在使對像剝離表面,解剖對象,像是剝了 皮之後的物件,剩下的骨肉。又像是解剖了訊息的表面,窺見的內部。重新處理 它們的秩序,使觀者進入其中互為思考的可能。繪畫反而是一種生命流動的存在 證明,回應時代觀看的表層化與瞬時性,也反映了我們習慣的偏差,並在生活中 提供給人類重新思考的位置。 呈現了訊息的虛擬性同時也解剖了它,並再次建構以重新閱讀,形成了「虛 擬繪畫」。繪畫所改變的是觀看上的「延遲」,才得以讓「算圖」過程成為可能。 筆者希望創作除了回應時代,也提供人類緩衝的角色。Item 巨大無名物(2011) 魏澤; Wei, ze本研究以釐清自身認知世界的方式為構思起點,目的在以創作實踐為途徑,同時藉由文字撰寫分析創作理念與創作過程中的思考,探討繪畫將無形的知覺世界具現至現實世界,此過程中的轉化環節與成果,由高空視覺經驗啟發所繪製的系列作品與其創作過程,則為此論文探討的案例與研究對象。 對於知覺的分析方面由現象學角度切入,以自身詮釋世界的方式為主軸,提出「無名物」與「看見」、「事件」與「元素」這四個要點進行探討。「看見」(seeing)並非單純意指由視覺感官所得之觀看經驗,作為動詞是追求「無名物」的方法,意指自發地改變自身對世界的認知,以破除人對世界慣常使用的詮釋方式;作為名詞則是尋求另類可知覺詮釋所達到的境界,為探討「無名物」的目的。 在詮釋自身生活經驗方面,筆者以「事件」的理解觀點,作為自整體角度掌握知覺詮釋的方式;另外以「元素」,及連結「元素」使成為「元素群集」的「關係鎖鍊」概念,做為將前述知覺詮釋拆解,並轉化為創作零件的方法。此知覺中「元素」經過轉化,成為創作中構成畫面的要素。 平面繪畫媒材作為連結知覺與現實世界的載體,其特質具體表現在畫面所呈現的繪畫語言系統。此處以符號學觀點加以探討,並將繪畫與文字語言系統的知覺運作方式互為比較。對自身系列創作進行剖析時,則更進一步將作品中的繪畫語言系統歸類為「造型」、「線條」、「色彩」與「視角」。此四要素分別象徵作品的體、骨、膚、眼,論文前半部所探討知覺詮釋與創作意識,則可比擬為賦予作品生命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