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偽中文偽知識—中國藝術風(2013) 謝芝玲; Chih-Ling Hsieh本研究探討的是藝術創作者在偽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所會產生的現象及延伸產生的問題。許多藝術創作都是建立在不穩固的知識基礎上,有時是因為當時的客觀環境限制造成創作者知識的缺乏,有時是因為創作者主觀的取捨造成既有的知識架構受到扭曲,有時是這兩個因素同時發生。創作行為其實就是創作者從他生活環境所學習到的知識或是經歷過的事物中,主觀篩選出他所關注的區塊之後,再重新組織出新的知識架構。因此,藉由釐清創作者在這知識架構重整過程所遇到的問題,並進而探討知識演化與重建的歷程,將可作為創作思考的依據。本論文首先以十七世紀西方創作者在缺乏東方資訊的狀況下所創造出來的中國藝術風、台夫特陶及偽中文為切入點,探討藝術創作者依循其原有認知觀點將新資訊轉化為新知識的這個再現過程所發生的形變現象,其次以文化再現、視覺心理學及基模的論點探討偽知識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最後透過創作的方式探討虛構想像的實踐。研究結果發現,想像依然是從已知的事物發展出來,人們在整合不同知識架構時,是透過兩端重疊之處產生延伸推論,創作者與觀者之間,也是需要擁有某些共識才得以順利地進行溝通,所以不同的知識架構在進行重整時,雖然創作者的主觀意識決定了作品最後呈現的狀態,但是創作者依然需要考量知識演化的運作模式,才能夠建構出「偽知識」的「知識」。Item 拾光˙機器:記憶空間的絕對之境(2017) 林洪錢; Lin, hung-chien記憶是人的生存過程中,情感與思想在生活實踐中過去式時態的印記。個人的記憶又是一個繁複、龐雜的未命名的經驗和已命名的詞彙揉合而成的封閉體 系。回返、追憶是生命實踐的創造力為過去的經驗重新認識自身的內在需求。在時間與空間的不可逆轉特性,在回憶的運動模式下時空被裂解,形成一種逆向的時間觀。追憶時讓某種新東西重複自身,進而重新建構,而與此相聯的是一種嘗試,一種「選擇性」的重構,重複所涉及的意志是最深層而內在的要素,是涉及個人的潛在意識世界。 創作者將內在的不可見的世界,藉由物質、圖式作為意念的表達,為「自身」提供曾在的證據,而影像圖式本身是歷史,這個歷史保障了我們自身的真實性。對於當代的創作者來說,影像和記憶的圖式都是一種體現內在意識的方法,這種方法實現了從我們有限的感官所不能觸及的過去展現於現時。 本文藉由記憶的「回返運動」作為認識自身的一種方式,同時將內在的精神欲望和心靈感悟作為自身表達,透過「曾在」之物的重新構畫與創造,是一種「思之聚合」,是一種「省察」,是一種不自覺地融入自主意識的過程。回憶不是邏輯能洞悉的事物,而是探討心靈深處對於生命存在的意義,以及真實的自我與靈魂的歸宿等,以「認識」和「實踐」兩種方式達到對自身存有的體現,同時藉著自身創作的實踐,思考內在性的思維意識,在碎片化的時代體現另一種自身的生活審美意識,以及在超越自身後進行未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