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解嚴後台灣藝術家對政治神話的解構--以楊茂林、吳天章為例(2010) 龔加恩; Kung Chia-en以神話題材反諷政治議題藉以解構台灣政黨政治下所操弄的意識型態,是80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特殊現象。在西洋美術史中也有類似的表現,如James Gillray的政治諷刺漫畫。後現代理論學者羅蘭‧巴特則認為神話與歷史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神話本身即具有歷史性。 本論欲討論台灣當代藝術表現中,使用神話題材的作品,其背後的議題論述到底為何,以及觸發這些畫家神話題材美術表現的時代氛圍如何形成。並藉由分析神話題材創作的內外在形式,以了解藝術家塑造神話故事的方法模式,並探討神話與神話背後所指涉的真實內容之間的關聯性。最後藉由政治事件的時空對照,探討在神話創作中採用的反諷手法與隱射內容,以作品反映的心靈不安與依歸及政治議題,作為神話學角度的探討。 本論藉由台灣藝術作品中的神話表現的分析,追溯台灣藝術作品中的神話形式的起源,建立神話形式在台灣美術史上的發展脈絡,並探究在解嚴後達到巔峰的神話表現形式的意義,確立在台灣美術史上神話的特有的定位以及分析出神話表現在台灣美術史進程中的作用與影響。Item 藝術與政治-解嚴前後台灣藝術的政治批判(1983-1992)(2020) 林浩宇; Lin, Hao-Yu台灣藝術史發展以來,藝術與社會關係長期的疏離,導致台灣的政治發展一向被藝術所關注的議題排除在外,藝術創作者本質上具備的批判性格在台灣的藝術史發展上缺了席,而如此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的創作圭臬,來到了八〇年代解嚴前後時期,隨著台灣社會逐漸開放的氛圍以及現代化的趨勢,有了顯著的轉向。 這個時代,台灣經濟條件逐漸改善,美術館相繼成立,藝術展覽的威權正式與官辦美展以及市場機制脫鉤,同時,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相對包容、前衛且具開創性的思潮隨著社會運動的興盛得已開展,更加上國際上具有批判性的思想理論進入台灣的知識領域,「批判理論」的介入令社會運動有了更積極的底本以及經驗,「批判」成為民主化的基調,也成為時代的代表,而此時台灣的藝術風氣也受其影響,發展出以「政治批判」為主體的風氣。 解嚴前後的台灣藝術家,一別以往地以台灣社會為主體,以作品與政治議題進行多方對話、反思以及批判。而這股力道,隨著逐漸成功的民主化而在藝術領域消退。從峰值來看,台灣藝術在政治批判的激烈程度,解嚴前後達到了最高峰,是一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時代現象。本研究關注於解嚴前後的台灣藝術關懷政治議題的批判特質以及根源,探討何種客觀因素及狀態,讓八〇年代之前台灣藝術的政治批判不得發展;又是何種條件因素、歷史情境,使得解嚴前後的台灣藝術界出現了大量具政治批判性的作品以及風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