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途徑間的地方—吳品臻創作論述(2023) 吳品臻; Wu, Pin-Chen本篇論文由筆者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每日在不同的地方與過道下穿梭,變換場景,場景的轉換下身份與肩負的意義也將為之不同。穿梭在現今不斷地變動的環境中,從自身所處、所經的城市景觀環境反思,長期所處之處是否為自身的地方,亦或只是非地方中稍縱的短暫過客,企圖探索在地方與非地方至今於時間、文化、地方感等不同面向。本文研究先是從梳理地方於文化地理學的文本脈絡,再者列舉描寫傳統地方感的藝術家陳澄波(1895-1947)、李澤藩(1907-1989)、劉小東(1963-),釐析在他們作品中景觀所包含的表徵文化及地方感,最後分析三位藝術家包含霍普(Edward Hopper, 1882-1967)、洛佩斯(Antonio López, 1936-)、多伊格(Peter Doig, 1959-)的作品,上述藝術家以不同見解與面向的切入描寫地方,分析比較他們的創作觀點,及綜合討論在他們作品裡的地方感。再者則是筆者的創作觀點與脈絡解析及整理,釐清自身創作方向的靈感緣由,以及在創作觀點上的轉折變化。後段則為筆者對以過道及地方為題創作分析,包含創作技法和概念。透過作品剖析自我於日常地方間的相互關係,與之相互影響下延伸的觀感。並在最後總結創作結果及未來規劃。Item 自己的「地方」──陳薇文創作論述(2019) 陳薇文; Chen, Wei-Wen本文係以筆者自2014年末開始之大學畢業製作至研究所期間作品為研究對象,此脈絡下萌生之系列作品,內容描繪筆者自身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與所處空間、地方產生情感上的聯繫,藉由藝術創作讓記憶與感受有個抒發的管道,用地理學的角度重新詮釋筆者自己心中之那個「地方」。 第二章從地理學的角度探討「地方」與空間之間的關係,認識空間的多元樣貌,接著釐清「地方」究竟為何物,將焦點聚焦在能使筆者內心觸動之有回憶的地方,最後分析探討東西方藝術家表現空間的不同方式,藉此從中學習並試圖作出突破。 第三章中闡述本研究作品之思想內容與形式表現,首先說明筆者的創作理念與思維,將筆者創作慣用的元素及表現的緣由說明之;接著描述創作的形式風格與脈絡,最後就媒材與技法表現上,介紹筆者習慣的創作模式與方法。 筆者接著於第四章進一步分析各系列創作之內容涵意,由「穿」系列、「家」系列到「這裡」系列,筆者對於家、家屋、家鄉、生活的城市一直有種濃厚的歸屬感、地緣性與向性,希冀自己能為這些「地方」作出貢獻與回應,因此藉由無時無刻觀察身邊的細微變化,描繪生活周遭的日常景色,以臺灣在地風景為主體,表現出本土性與地方性,既取材自地方街景、城市空間,同時也來自於自身經驗和情感的積累,反應出個人成長的軌跡,用最靜態的方式,為自己的地方與每一份感動,留下最深刻的回憶與註解。Item 地方與奇觀──從「地方」觀點看黃郁筑水墨創作(2016) 黃郁筑; Huang, Yu-Chu本文以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觀點切入,藉由生活檢視,釐清筆者一輩對於自我文化的疏離感之現象,並陳述黃郁筑水墨創作的特殊性與理念。由生活經驗與反省出發,回顧相關的文獻及梳理臺灣歷史事件與藝術史相互影響的發展脈絡,以階段性地方觀點的轉變對照臺灣社會發展的過程,點出目前所面臨文化圖像的缺乏與自我文化疏離感危機,體現「地方」觀點的價值,並期許經由作品地方觀點的提出與分析,增加筆者及他人對於自身文化的興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