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論以藝術創作媒材「線」的文化隱喻建構審美路徑——以塩田千春與阿部幸子的創作為例(2022) 林錦秀; Lin, Ching-Show本研究立意析論藝術作品之「線」所展現之媒材文化隱喻,從而建構以「線」之文化共情的審美路徑。藝術的本質在於共感共情以觸動人心,如何將創作與鑑賞之間,人類普遍平等共具情感的方式,確立為藝術家與鑑賞者有效傳達與回應的審美進路,需要依據人類文化共具的情感作為探討。審美途徑建構以藝術作品作為物質媒介,並縮限在創作所具備共通性媒材「線」的可行範圍。儘管如今全球文化交融,然而文化根柢不可否認其仍具備地域性差異,是以生長於臺灣的作者從當代藝術中,依地域歸類於「東方文化」的亞太地區,擇取日本長年來純粹以有形物質之「線」媒材創作的2位女性藝術家: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 1972-)與阿部幸子(Sachiko Abe, 1975-)的作品作為立意取樣樣本,用以相互對照,探討「線」做為藝術媒材所具現的文化共情。結合文本分析法的個案研究主要以「線」的視覺藝術文獻與藝術家作品及相關評論,從審美對象與媒材文化兩端推溯,運用當代批判理論文本分析探討,預設取樣藝術家以「線」創作,作品必定意向(intending)到「線」媒材的文化隱喻,主要的文化隱喻包含:線的連結與隔離性、線的陰性思考、線的儀式感與線的藝術共情。在兩者之間,找到確實依存的關係深入闡述印證,據以建構以藝術創作媒材「線」之文化隱喻的審美途徑。審美翻譯詮釋,並挪為自身感受,勢必來自於某種文化共感,推回到媒材的共性,透過詮釋建構力量的實踐,沒有知識階級限制的文化共性,才能達到審美觀看角度的平等,一般多數大眾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成長,共具理解的文化隱喻,因此會是個更平等更普遍的有效審美路徑。Item 一種可視的行動軌跡----線性藝術(2015) 李邱鈞如; Lee-Chiu, Chun-Ju所描繪對象物的選擇,根植於內驅原則。從音樂系背景跨界美術系的心路進程,至對書法和文學的喜好,以線性形式創作為其重要途徑之一。 從五線譜的線條出發,至書法線條,再至油畫創作之線條,逐步解釋客觀元素和主觀表達,援引柏格森及巴赫汀對線條、色彩綿延和主體建構之哲學論述,康丁斯基和荀白克的音樂理論引入繪畫領域,強調視覺構成的純粹性和音樂性,也是引導創作的內在驅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創作大可不必有任何外在限制,只要創作者的內在衝動和需求,可以選擇任何合宜的形式來表達,一如「俳句」。 透過內在驅力不斷外化成外在形式,顯然就能成其風格,但是風格並非全部或者都經得起考驗,真心探求的是藝術的內在精神。從線與音樂的主從關係之互換,做為此文本藝術形式呈現的方法,寫實部份以線的形式為主體,有關音樂的部份,則傾向以「綿延」精神為其詮釋方式,物質感性和精神意念的相互轉換過程,是文本和創作產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