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邊緣˙漠視-荒蕪意象之水墨創作研究(2013) 沈政乾; Zheng Qian Shen繪畫創作乃不斷地探索活動,隨著畫家的個性、偏好與素養秉著創新的原則,不停地前進。然而,透過專題式的創作研究,除了必須收集大量的創作素材外,作品的深入經營更是重點。而理論的研閱與整理,表現技法的嘗試與開拓更為一項重大考驗。筆者擬藉由相關文獻理論之探討並結合實際創作雙軌並進,以期達到理論與創作兼顧,理性與感性交融之創作研究目的。 本創作研究論文以「邊緣‧漠視-荒蕪意象之水墨創作研究」為主題。主要以社會底層族群與鄉土邊緣題材做為創作系列內容,表現技法則應用工筆淡彩技法表現,並以茶葉水替代顏色烘染畫面,營造荒蕪、蕭瑟、寂靜之畫境。論文共分六章,依序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邊緣社會與底邊階級之緣起。第三章:邊緣意識與水墨創作思維之探討。第四章:個人創作思維與表現形式。第五章:個人創作實踐與作品賞析。第六章:結論。 本論文探討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重點:一、藉由美術史、畫論及社會學等相關文獻之研閱探討,進一步認識創作題材之內容、特性及內涵以做為創作之參酌。二、透過歷代畫論之整理分析與研究並結合個人創作實務經驗,對傳統筆、墨、色、水運用之優缺點深入了解,以做為創作時之檢省與參考。三、利用實地觀察與美學之研閱探討了解底層群眾與與鄉土邊緣題材本身的特性及其所本身蘊含之美感,以做為作品畫意探索與營造之參照。 繪畫創作乃無止境之追求,執著與毅力為持續探索的動力,持之以恆、鍥而不捨是成功的要件。此次創作研究主要以鄉土中平淡而不起眼之邊緣題材及底層民眾做為描寫對象,並捨去以往筆者慣用之水墨表現技法,代之以工筆技法表現。透過新的題材與技法之嘗試,營造新的畫意,達到化腐朽為神奇之目的,並藉由創作研究以表示對台灣底層弱勢民眾與鄉土之關懷!Item 當代物質美學及個人創作之論述(2007) 陸承石; Lu Chen Shih論文摘要 漫長的歲月綿延至今,沒人可以肯定地預示它的未來將會是逐漸凝固或者溶解的過程,如同自然界的循環一般,無論其型態如何轉變,體積總量永遠為恆等式,這樣的架構,正是人類異地而處的共同外在世界,由於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深涉其中,那麼這個早已不純粹的環境,便名正言順地成為物質文明的試煉廠了。 既然大家都被緊緊包覆在物質文明裡,那是否意味著所有思考層面與價值判斷盡皆受其左右?倘若果真如此,那「美」呢?想必不證自明。 如果心靈上的需求要以某種特定形式發揮出來,則「藝術」是當仁不讓,一旦與現實相接觸,久而久之,愛苗如野火燎原般不斷地滋長,那麼「美」與「物質文明」纏綿悱惻的故事,便於焉展開…。 以上所言,乃是筆者研究與創作的主軸,其依循的材料,不外乎擷取了物質世界,並努力地讓它成為藝術的紅粉知己,永永遠遠。 第一章 緒論 — 包括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藉由對分析唯物與存在主義 ~ 後結構與後現代主義來探討當代思想界眾家們對於物質美學之論點。 第三章 藉由對分析泛普普藝術(新達達、普普、新現實、敘事具象)、國際泛前衛(新意象、新表現、自由形象)到觀念藝術來探討當代藝術界眾家們對於物質美學之論點。 第四章 藉由分析當代藝術之功能性與材質性來探討其與物質文明之密切關係。 第五章 藉由分析個人創作論述來傳達美感與物質文明交相輝映的具體呈現。結論部分抒發研究過程中之體會、省思與對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