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反省與覺照-人體與自然結合之創作研究
    (2008) 陳韋辰; Chen Wei-Chen
    宇宙間的事事物物,包括一切客觀的物質現象和主觀的思想現象—從微塵到世界,從活質到人,從感受到認識,都是時時刻刻在運動流行、生滅變化著。我們目前所接觸到的一切現實,不過是一堆變遷著的現象的總和;同時,在複雜的事物變遷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生滅代謝,都和它周圍事物互相聯繫、互相影響,而發生著息息相關的因果連續關係。這種宇宙萬有、生滅變化、互相聯繫的規律,佛法叫做「因緣(各種條件)所生法」。 這一系列發生、發展、消滅的過程,在佛法上總稱做「諸行無常」。宇宙間一切事物既然都是生滅不停的假相,可惜人們習慣於主觀的妄想執著,不能從客觀的真實上來看問題,因此便不明白這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貌。 畫者試圖藉由具象寫實之平面繪畫創作,表達「賦宗教及哲學意涵之平面繪畫」,而佛法中的「緣起」以及「無常」之觀念則是整個創作思考及鋪排的主軸,目的在於嘗試以視覺藝術作為傳輸媒介,將宗教性觀點傳達給觀畫者,或未曾接觸宗教思想的群體,激發其對於生命有另一層次的理解與省思,甚或減除過多的「執著」。 本文為創作形式的論文,故撰寫的重點在於筆者論述本人之平面繪畫創作,而非偏重學理的研究或探討,亦非探討宗教及哲學相關的理論。
  • Item
    「快樂樹蛙―表象下說不出口的真實」 湯其涵的創作論述
    (2014) 湯其涵; Tang Chi Han
    本創作論述以人之存在為論述主軸,從日常生活的行為與心理層面切入,探討當代人對於現實壓抑所生成的生活情狀,闡明筆者對繪畫創作的理論核心—表面的快樂反映的其實是壓抑的本質。 本研究論文架構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乃緒論部分,解釋筆者創作思想之動機與目的。第二章闡釋當今社會底下的人之生存狀態及其心理,主要以海德格的存在理論、高夫曼的社會學理論與羅洛.梅的精神分析學說為本篇創作論述。第三章為創作方法。以青蛙為主角,利用擬人化方式呈現的寓言故事和青蛙圖像背後給予的意義,可獲得人的生存信息。主筆者使用相同創作方式來描述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情形。第四章從前面幾個章節提到的文本,梳理後建構出筆者繪畫創作之理念與創作方法。第五章個別闡明筆者十五件繪畫作品之創作理念、形式、媒材。第六章為結論,乃對系列作品構築一個完整理論之心得,以期待日後作品能有更精進、深度的發展。
  • Item
    自我的存在-郭錦屏動物寓言性水墨創作
    (2018) 郭錦屏; Kuo, Chin-Ping
    本文是以個人的存在意義為論述主軸,探討筆者在現實的社會環境裡,為能保有個體獨立的存在意義與自我價值,對任何境遇所選擇的自由,並透過信念及希望確立人生觀,在逐步建構出「理想的我」過程中,試以繪畫藝術記錄內在情感狀態所經歷的轉變。 為脫離對生命體驗的虛幻敘述,筆者以動物作為一種象徵和隱喻,將抽象以及模糊的心理狀態轉化為動物的實體形態,試以兩者概念間的共同性為基礎,牽引起彼此的關聯,再透過寓言的創作形式,來體現筆者對於現階段人生意義的探索與抉擇。 本研究論文共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部分為說明研究本文初期所建構之概念。第二章為學理依據,以存在主義為基礎立論,再從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 1905-1997)的意義治療學與馬色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的希望哲學來深入闡述現代社會下,當人於自身環境中找尋存在意義時其心理所感受到的歷程變化。第三章即透過以上研究,強化創作理念並說明實踐部分是以動物喻己的創作形式,通過梳理人與動物間的關係後以寓言的表述手法達到情感寄託的目的,並說明作品內容的主要構成要素。第四章則以四個系列的創作,詳細解析每件作品的理念、表現方式與創作過程。第五章為結論,在消化外在新知識與梳理內在精神價值後,期待能以更成熟的心智來面對日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