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現代風景的觀光轉譯:臺灣日治時期美術作品中的觀光地景與旅遊(2022) 楊杰儒; Yang, Jye-Ru1895年日本治臺後,將明治維新全盤西化的模式移植到臺灣,其中包含工業建設、經濟發展與教育推廣等項目,而觀光旅遊的蓬勃發展亦為其一。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舉辦「臺灣八景」票選活動,最終選出臺灣八景、二別格與十二勝,這也讓票選出來的觀光景點飛快地進入大眾視野。此外,日殖政府以此種「現代化」為名的大規模開發,致使臺灣快速成長,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現代的工商社會。在這樣背景下的地理景觀,不單是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呈現,也是社會文化建構下的產物,成為「現代化」成果最鮮明的時代表徵。新式的地理景觀吸引當時人們的目光,城鄉與階級的差異逐漸打破,在畫家筆下亦出現全然不同的視覺景觀。這間接影響過去純美術創作的藝術家對於風景的形塑、美麗的風光以及現代化建設促使他們從過往學院與畫室風格跳脫出來,開始了追尋風景的寫生創作,因而留下諸多著名的美術作品。本文試圖以日治時期(1895-1945)具觀光地景元素之圖像作為研究對象,以藝術史學的角度出發,並採用相關視覺材料作為輔助。進行整體美術作品研究時,主要以風格分析作為方法,輔以圖像學(Iconography)詮釋其象徵意義。 此外,運用符號學(Semiotics)理論搭配文化研究相關學說,試圖探討作品中地景圖像的符號性,以及藝術家如何透過作品描繪、設計,賦予其特殊的符號性意涵,解析日治時期藝術家與觀光景點之間的連動關係,試圖梳理日治時期藝術家對於觀光景點的定義與表現。透過本研究也冀望促進臺灣美術的新面貌,開拓觀光地景與日治時期新美術發展之間的關係。Item 臺灣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暴力表現 (1980-2020)(2021) 郭朝淵; Kuo, Chao-Yuan近年來,「暴力」一直是成為全世界的重要關鍵字之一。暴力不僅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霸凌、鬥毆、抗爭,也會在國際間出現更大型的暴力行動,如恐怖攻擊、戰爭等等。當藝術作為一種社會與現實世界的反映時,自古至今,不斷有各種暴力相關題材的作品面世,過去這些題材被包裝在神話、聖經故事、書籍插畫、戰爭畫、雕刻、攝影等等不同的藝術形式之中,在進入當代之後,暴力也不斷出現在其他純藝術之外的領域,如電影、戲劇、漫畫、動畫、電玩等等。這些作品往往連結著人類的道德、政治、歷史、生死等觀念,而藉由了解臺灣當代藝術中如何呈現暴力的形式,將有助於理解當代藝術與早期藝術史的承接關係。 儘管在西方藝術史或中國當代藝術中都已經有了與暴力相關的主題研究,臺灣藝術史中對於藝術與暴力之間的相關研究卻仍然付之闕如。在臺灣藝術史中,這些研究散落在國家主體性、女性主義、風景繪畫等等不同的子題中,至今並未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論述出現。 為了試圖釐清臺灣當代藝術與過去臺灣藝術史中暴力表現形式的承接關係,本研究以西洋美術史作為參照,首先將暴力的相關作品與理論中,統整出「快感」與「痛感」這兩種常見的暴力表現形式,接著梳理臺灣自1980年以前的暴力相關視覺材料,包括早期原住民的藝術創作、荷西時期的銅版畫、日治時期的聖戰美術、民俗信仰中地獄圖的暴力敘事、二次戰後的寫實木刻版畫,再到解嚴前的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較為廣泛的暴力表現形式等等,作為進入當代之前的統整研究。而在1980年之後的當代藝術中,本論文將主題逐漸聚焦於身體暴力的表現形式,參照電影、電視對於暴力程度的分類,作為判別作品中是否呈現暴力的依據。藉由早期藝術史與當代藝術史之間的圖像研究,分析這些過去曾出現的暴力表現方式與題材如何被後來的當代藝術家所延續、發展。 本研究發現,在歸納臺灣當代藝術中身體暴力表現形式時,若以解嚴時期作為界線,似乎隱然有一種世代間的差異。解嚴前出生的藝術家偏向於運用強烈的身體暴力表現,來提出對於政治、社會的批判;而解嚴後的藝術家則偏向較為軟性的訴求,使得身體暴力更難出現在年輕藝術家的創作之中。以圖像的形式來說,身體暴力的表現經常帶有策略性,而透過西洋藝術史或是東方藝術史中的經典圖像來傳達時,則更容易被觀眾所認同,進而達到宣傳藝術家理念的目的。Item 戰後臺灣書畫市場經營之變遷:鑑古齋案例研究(2021) 莊世隆; Chuang, Shih-Lung研究者出生於經營傳統書畫買賣的畫廊中,家父莊來進先生經營的鑑古齋於1974年營業至今,研究者於2012年至鑑古齋協助,才開始真正接觸畫廊的經營層面;然臺灣書畫產業,於戰後至今,隨著政經環境,慢慢的在變遷,本研究以至今經營46年的鑑古齋為例,探討其發展歷程,及因各種變化,所面臨的經營與策略轉變。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去進行研究,先從臺灣書畫藝術發展、臺灣書畫產業發展、戰後水墨書畫的發展與書畫相關機關與產業,進行文獻分析,探討整體書畫產業的相關背景,再透過訪談鑑古齋創辦人莊來進先生的口述中,進行分析整理,了解鑑古齋於各個時期的經營與行銷模式,如戒嚴與解嚴時期、大陸經濟崛起、金融危機、新冠肺炎等對其的變化,並探討期間所面臨的困境與應對模式。 從探討鑑古齋中,去了解戰後臺灣書畫畫廊的部分轉變,主要可以從1960年代農業社會轉工業社會初期至今,也衍生了許多相關產業如藝術博覽會與拍賣公司等;然書畫產業至今仍在持續變化,盼以鑑古齋為案例之分析研究,對往後書畫畫廊的經營與因環境所衍生的困境,能做為參考。Item 李石樵一九六○年代作品之價值重構與「台灣現代繪畫運動」(2014) 徐婉禎; Hsu, WoanJen研究李石樵的學術論作相當短少與薄弱,使得大多數人對李石樵,包括其人其作都感到非常陌生。至於李石樵於一九六○年代投入長達十數年的「現代藝術(繪畫)」研究實驗作品,則僅有描述性文字而少有作品畫面分析,且台灣美術史籍中關於「台灣現代繪畫運動」之內容亦不見將李石樵列入討論。本論文主要是風格分析李石樵一九六○年代之「現代藝術(繪畫)」作品,重構其藝術美學價值,並述及與其同時之「台灣現代繪畫運動」,將李石樵納入「台灣現代繪畫運動」之中討論,以期台灣美術史因而更為完整。Item 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形塑-以1980世代藝術家之當代實踐為例(2018) 陳仲賢; Chen, Chung-Hsien水墨藝術在臺灣美術史的發展進程中,歷經「美術現代化」的殖民統治、「正統中原文化」的強勢襲臺、「現代水墨」的激烈改革,以及「鄉土水墨」的本土意識崛起後,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軸心便自「東洋的」文化附屬、「中國的」文化嫁接、轉移到「西方的」思想挪移,最終回歸於「本土的」在地關懷。面對史觀脈絡儼然成形的同時,更凸顯出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發展有其深入探討的必要性,本文將檢視臺灣水墨藝術主體的形塑過程。 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在非線性的發展過程中,主體的核心價值多受制於政治力的介入,文化話語權始終由當時的政權所把持。但自1987年解嚴,臺灣社會不僅擺脫威權統治的壟斷,水墨藝術同時也意識到當代藝術所帶來的時代挑戰,如水墨藝術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隔閡,其中拘泥於媒材性的把守、觀念性的守舊與視覺語彙的疲乏等,而直接造成水墨藝術與當代社會的斷裂與疏離,「邊陲化」的現象敲響了臺灣水墨主體於當代中的生存警鐘。 然而,1980世代臺灣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中,大多已褪去戒嚴時期的威權色彩,相比與前幾個世代的藝術家而言,創作意念較不受到政治力的壓迫,使得此世代的藝術家有嶄新的創作思維與時代使命,在創作形式以及議題表達上,更能貼合與時代性的映照關係,因而本文將臺灣水墨的當代主體聚焦於此世代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上。 當今臺灣水墨藝術仍承受著由時空環境所趨的主體變異,無論是關注在臺灣本土的環境議題、回應於大中國歷史文化的命脈支系,抑或是應對著全球當代潮流的議題操作等,當臺灣水墨身處於主體性的存疑爭辯時,其主體性的確立與當代核心,可藉由1980世代臺灣藝術家的創作表現作為參照,以彰顯新世代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研究。